真让人感动!1995年,山东18岁高三男孩儿朱观景每天徒步30公里上学,父母凑钱让其租房,一陌生老太太:“孩子,来我家住,免费!”朱观景因此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当公务员,未来一片光明!谁料6年后,老太太病重,朱观景的举动令人泪目! "孩子,你这样太辛苦了,来我家住吧,分文不取。"这句朴实的话语,彻底改变了一个18岁少年的命运。 1995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山东某个偏远山村的小路上,朱观景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寒风中跋涉。他的裤脚沾满了泥水,单薄的身影在晨雾中时隐时现。这条通往郯城三中的30公里山路,他已经走了整整两年半。每天清晨四点起床,星夜赶路,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这天下午放学,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朱观景不得不在学校门口躲雨。看着其他同学一个个打着伞离去,他的心里泛起苦涩。这样的日子,究竟还要持续多久?就在这时,同桌小李拍了拍他的肩膀:"观景,我家附近有间房子在出租,要不要一起合租?" 就这样,朱观景鼓起勇气向父母提出了租房的想法。在这个靠种地为生的家庭里,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父亲沉默了许久,最后拿出了准备修缮农具的钱,母亲偷偷抹了把眼泪,将准备过年用的布料拿去集市上换了些现金。 带着父母拼凑的租金,朱观景和同桌来到了一间普通的平房前。房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墙上贴着几张泛黄的报纸,窗台上还种着几盆青翠的绿植。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身后还跟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这就是后来改变他一生的朱学秀大娘和她的孙女琪琪。 当朱观景结结巴巴地说明来意,准备掏出租金时,朱大娘却说了开头那句让他终生难忘的话。望着老人慈祥的眼神,朱观景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能遇到这样一位素不相识却无私的老人。 起初,朱观景觉得不好意思白住别人家,但朱大娘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照顾他。每天天不亮,朱大娘就起床为他们熬粥,有时是香甜的小米粥,有时是营养的南瓜粥。晚上回来时总能看到热气腾腾的饺子,或是简单却可口的家常菜。 朱大娘总是笑呵呵地说:"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就别操心了。"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朱大娘的这份心意显得格外珍贵。 在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朱观景因为压力太大,一度患上了失眠。朱大娘知道后,专门跑去中药店抓了安神的药材,每天晚上给他煮药喝。她总说:"考试重要,身体更重要。"就这样,在朱大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朱观景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四年里,朱观景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做兼职补贴学费。每逢假期,他都会带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回去看望朱大娘。大娘总是心疼地说:"你自己留着用吧,北京物价那么贵。"但朱观景坚持要给,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大学毕业后,朱观景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北京市劳教局工作。每个月领到工资,他都会给朱大娘寄去600元钱。他说:"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我对大娘的一份心意。"然而,2001年传来的一个噩耗,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朱大娘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生活难以自理。此时的琪琪已经上小学,需要有人照顾。得知这个消息后,朱观景辗转反侧,最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辞去北京的公务员工作,回到山东照顾朱大娘。 这个决定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街坊邻里纷纷议论,有人说他是傻子,放着好工作不要;有人造谣说他是被开除的,在马头"散混"。这些流言蜚语让他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不敢出门见人。 但朱观景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常说:"大娘就是我的亲娘,没了就永远没了。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虽然耽误几年,但能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给琪琪一个快乐的童年,值了!" 在接下来的九年里,朱观景细心照料着朱大娘的起居生活。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给大娘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准备早餐,喂药。白天,他会推着轮椅带大娘晒太阳,陪她聊天解闷。晚上,他要给大娘按摩疼痛的关节,直到她入睡。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照顾琪琪的学习和生活,检查作业、辅导功课,像个大哥哥一样陪伴她成长。渐渐地,村里人不再议论纷纷,反而对这个孝顺的年轻人投来钦佩的目光。 2010年,当琪琪成长为懂事的大姑娘,能够独立照顾奶奶时,朱大娘的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朱观景这才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但他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开始准备考研。每天白天照顾大娘,晚上挑灯夜读,终于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 2013年毕业后,他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临沂市兰山区政府法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他总是平静地说:"我做的事情很普通,就是想报答养育之恩。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每个人都能用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