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病重,太医吓得瑟瑟发抖,一乡下郎中把脉之后,汗流浃背说道:“没救了,没救了!”不料,乾隆却哈哈大笑,重赏郎中。
(主要信源:大众网——《乾隆御医是咱潍坊人,曾被庸医治瞎眼,终成一代宗师》)
乾隆一个被后世贴满标签的男人:十全老人、风流天子、败家子……盛世的光环照耀下,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治下的清王朝?
繁华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今天,我们扒一扒乾隆盛世这层华丽外衣,看看底下究竟是什么成色。
乾隆爷活脱脱的人生赢家,祖父康熙平三藩,父亲雍正励精图治,给他留下了个好底子。
他自己也不差事,六下江南,吟诗作画,四处巡游,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这盛世,究竟是真金白银,还是粉饰太平?
乾隆年间大清人口突破1.4亿,这在当时妥妥的世界第一,轻徭薄赋、鼓励开荒,耕地面积飙升至4.8亿亩。
南方一些地区甚至经济作物比粮食还多,这说明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但别忘了,这可是在没有化肥农药的年代,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立马GG。
更重要的是人多地多,不代表生产力高,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
商业虽然发展,但“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大型商会如浙商、徽商、晋商,更像是抱团取暖,在夹缝中求生存。
南方出现的手工工厂,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与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乾隆爱给自己脸上贴金,动不动就“十全武功”,西域收复,确实牛逼。与沙俄的贸易博弈,也展现了他的手腕。
但细品一下西域收复耗费巨大,沙俄也只不过是暂时妥协,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
更别提国内的医疗系统了,乾隆自己病重,太医院的御医集体掉链子,最后靠一个乡野郎中黄元御才捡回一条命。
这件事暴露出封建王朝医疗体系的落后和僵化,所谓的盛世,在百姓健康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黄元御的经历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盛世下的众生相,他十年磨一剑,从秀才变成名医,在民间行医,悬壶济世。
被召入宫廷又因为看不惯官场陋习,主动请辞,这反映出当时人才流动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黄元御给“病入膏肓”的乾隆诊脉,直言“没救了”,这话要是别人说,估计脑袋早就搬家了。
但乾隆却笑了,原来他找了个宫女假扮自己,考验黄元御的胆识和医术,这操作,堪称古代版的“反向带货”。
乾隆重赏黄元御,并封他为太医,但黄元御在太医院只待了七个月就辞职了,他不喜欢官场的条条框框,更喜欢自由自在的民间生活。
这与乾隆的“精致人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追求权力和名声,一个是追求自由和本心。
乾隆在位六十多年,确实创造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他更像是一个精明的CEO,擅长包装和营销。
他用“十全武功”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完美的人设,用“康乾盛世”粉饰了大清的繁荣景象。
然而,盛世的表象下,危机四伏,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闭关锁国导致的科技落后,以及日益腐败的官僚体系,都为清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乾隆的“文治武功”,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公关活动”,掩盖了帝国走向衰亡的真相。
乾隆盛世到底几斤几两?或许,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才能看清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
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乾隆盛世的目的所在,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