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海市政协委员年末视察,走访正在建设中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
“合作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选址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站两大交通枢纽。海关总署曾表示,这是一个新的特殊类型区域: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进出境人员便利化政策措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也曾表示,境外人员自浦东国际机场进入商务合作区将无需中国签证。
开放的姿态、创新的举措、坚实的步伐,让不少委员对合作区有了更多想象空间。比如,医疗领域的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提到,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就已依托特许政策建设了我国唯一“医疗特区”。去年9月,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口药”仑卡奈单抗在美国获批后仅8个月,就通过“特许政策”落地先行区,近百位中国患者从中受益。这类国外已上市、国内未上市的创新药械产品,已在海南创造了诸多“首例”。
朱同玉认为,上海也可考虑利用合作区政策优势,让国外最新医疗药品、疗法、器械在沪加速落地。此外,每年越来越多外籍人员来沪就医,合作区可与上海医疗机构密切配合,作为外籍人员来沪就医的中转站,便利国际人员交流。
也有委员提到,在合作区建设开展学术、科创国际交流的新平台。市政协常委,市侨联主席、党组书记齐全胜建议,在商务活动大框架下,将充分推进中外学术科创领域的交流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并予以倾斜。
市政协常委、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施荣恒也提到,建议加强合作区与港澳地区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领域交流合作。香港、澳门的高校、科研机构在部分前沿领域有独特优势,可以探索在合作区设立高校分校或科研分支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在合作区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