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诗文中的济宁南池

齐鲁壹点 2024-11-20 06:59:56

□赵瑞峰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济宁任城时,曾游览南池,写下《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由于杜甫此诗,南池遂成济宁名胜。

杜甫所游的南池,据《济宁县志》记载:“在城南三里许小南门外。”也就是在唐代任城古城东南隅小南门附近。

这个南池并非明清时期的南池,而且至迟在元代已湮灭。明清时期的南池,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在“城南……池北距城只二丈,东西相去二百步。城上重屋为太白楼。”明清时期的诗文也说:“太白楼下有南池。”“城南数武有南池。”

唐代济宁南池的情形,除了《济宁县志》简短的几行记载外,只有杜甫这首诗了,因此很难说出具体地点。明清时期的南池,因其地处济宁城南墙太白楼之下,得地利之便,来游太白楼的文士也就顺便游览南池,因此南池也就出现在一些诗文中。这虽是零篇短章,但有一些今天还能看到,翻阅这些诗文,明清时期济宁南池的形象逐渐清晰可辨。

明代胡尹嘉《游济北记》中就有关于南池的内容:“……荒蒲弱柳,助其郁葱。碑林立……至南池……今沟洫堙塞,不复通远水矣。池延城下,长倍于广,柳夹池蔚合,望之杳杳若数里也。败荷万叶,支离地面……”胡尹嘉游南池时正值初冬,因此所见是一派萧瑟景象。

清代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也提及南池,他说:“济宁州……出小东门至南池,渊著渟泓,芰荷被渚,夹岸杨柳,绰约近人,最为佳境……复有一亭刻杜诗,明嘉靖间都御史詹翰所置也……”其中的芰荷被渚、夹岸杨柳正是南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另外还有观亭、有碑刻,虽不及后来之众,但也初步构成了明清时期南池的人文景观。

有清一代,游济宁南池并有记录者不乏其人,若论名气之大、游览次数之多、诗词数量之多,还要推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至济宁时,都要到南池凭吊,且每次都题诗,如《题南池少陵祠》:“狂歌适陟太白阁,苦吟今瞻子美祠。咫尺遗踪邻左右,吾心乃觉醉于斯。”《南池杂咏》:“几株古树护澄池,池畔三间老杜祠。便弗叩还应下拜,此人诗合是吾师。”《少陵祠》:“城南数武有园池,池上原存工部祠。空后绝前心早下,因文缅道步迟移……”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再次游南池,巡漕御史沈廷芳奏请乾隆题“荩臣诗史”杜甫祠额,并为勒石。此外,康熙还书写了杜甫《与许主簿游南池》诗,并刻碑竖立南池内。沈廷芳也写了《南池宴集》诗:“任城好春色,多胜属南池。高柳色如染,繁花香满枝。”对南池风景推崇备至。

桐城派散文家管同月曾于秋日来游南池,并作《游南池记》,称赞南池之胜及赏游之快,不禁让人幽然神往。其文说:“……溽暑初退,凉飔乍兴,菱结实以将熟,荷余华而未损,草树蒙胧,布列池外。于时聆其下,则漕舟方过,吴歈越吟,毕达墙内。而瞰其上,正见太白楼萃然,如飞翚翥凤,鼓两翼而下覆斯池者。于是坐小亭,面曲槛,商谈古今,间以诙笑,穷半日之欢。”

清代济南人唐奕恩也曾于秋日游南池,作诗《秋日游济宁南池》:“昔贤吟赏地,亭馆到今留。老树阴全合,清泉水乱流。雨昏池草暗,风冷渚莲秋。更约携尊酒,同登太白楼。”他在游南池时,天雨突袭,但不扰游兴,反增幽趣,甚是难得。

清代吴兴人潘本佶也写了赞颂南池的诗《南池荷净》:“菱熟蒲荒不记秋,丛祠香散藕花幽。竹深荷净依然在,争似当年丈八沟。”“南池荷净”与“行宫春树”“白楼晚眺”等并列为“济宁八景”。潘本佶将“济宁八景”之一的“南池荷净”作为诗题,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忧思。

清咸丰版《济宁直隶州志》简短记叙了南池之景,让人感到有诗画之美:“……其地可数十亩,夹池皆古柳。东西各一亭,东曰‘濯缨’,西曰‘君子’。两亭前后列树梧楸,皆百年外物。芙蓉弥望,静香袭人……每及残秋,菱熟蒲荒、蝉鸣森木之句居然在眼前。于以凭吊往踪流连时物,是以宴赏之区风雅所托也。”

这段话中包含了两个亭名“濯缨”“君子”,合起来注释了被列入“济宁八景”之一的“南池荷净”,同时赞誉伟大诗人杜甫品格之高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