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福建|从0.12%到94%一座海岛的绿色实践

人民资讯 2024-11-20 14:50:04

转自:人民网

苏海森

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山口村,一座座石头厝散落在苍郁的丛林中,蓝色的海岸线与绿色的木麻黄共同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这样的美景,从前想都想不到。”目睹家门口的变化,六十多岁的山口村村民陈进顺感慨。

很难想象,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曾是风沙肆虐之地。

“一排排木麻黄把成片的沙墩挡在村子外。如果不是这些树,村子早就被风沙给盖住了。”陈进顺曾听长辈说起从前的日子——由于干旱严重,寸草难生、黄沙漫天,庄稼“十种九无收”,百姓过着“无风一片白、有风地搬家”的苦日子。

如今,一排排木麻黄早已让山口村百姓告别了苦日子,也为后代奠定了宝贵的生态旅游基础。

山口村是东山县生态巨变的一个缩影。

位于福建南部的东山县是全国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岛县。曾经的东山县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海岛,岛上一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刮6级以上的大风,森林覆盖率仅有0.12%,看不见一点绿色,只有沙尘遮天蔽日。

20世纪50年代,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14年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开展植树治沙运动,顽强的木麻黄自此在岛上扎下了根。

从1958年到1964年,东山县共造林8.2万亩,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海岸线上筑起“绿色长城”。这个海岛也从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了一座“绿洲”。

接过谷文昌的“接力棒”,东山县把生态作为“生命线”和“发展轴”,久久为功,这片绿已经从海岛延伸到海洋,构建起了保护治理大格局。

以八尺门海堤为例。60多年前,八尺门海堤工程改变了东山县交通不便和生产生活缺水的困境;60多年后,由于海堤切断水体交换,导致海域水质恶化。2021年,八尺门海堤全线破堤,正式“功成身退”。

“东山县着力对八尺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海堤贯通、海域清淤、网箱清退、岸线整治修复等诸多方面。”东山生态环境局局长李结生表示,八尺门海堤的拆除,恢复被截断的东山湾、诏安湾两大海湾的自然属性,提高海水的交互和海湾物理的自净能力,有力促进海洋生态发展。

如今,八尺门海域水质好起来,多年难见踪迹的青鳗、粉鳗等重现。

从滩涂到海洋,东山县的这片绿还在延伸。

东山县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680公顷,核心区面积1500公顷,有珊瑚种类39种。为保护好这片珊瑚礁群落,该县专门成立联合执法队,常年在珊瑚保护区内进行巡查。每年还会在保护区增殖放流有利于珊瑚生长的鱼类等海洋生物,为海底珊瑚筑起一道安全保护屏障。

东山县海洋保育志愿者协会吸纳了20余名专业潜水员,还有其他志愿者共100多人,每年最少下水12次清理海底垃圾,累计已回收和清除垃圾近40吨。

近年来,东山县引导养殖户采用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塑料浮球替代木质渔排、泡沫浮球等传统养殖设施,全面推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同时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久久为功的生态治理让东山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中国最美旅游特色小城、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一个个金字招牌,如今全岛绿化率超9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

好生态也催生了富民产业。

“这几年的国庆假期,民宿一房难求。”2015年回到家乡东山县投身文旅产业的方柏泉感慨,这几十年来,政府对生态的珍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依托良好的环境,这几年海岛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2023年,东山县文旅康养产值111.75亿元,比增72.56%,位列漳州市第一;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0亿元,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列漳州市第一。

在渔业方面,东山县拥有鲍鱼、巴浪鱼、小管等1360多种海产。2023年,该县海水养殖产量34.29万吨,产值约65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235家,产值156.5亿元。

眼下,在东山县八尺门海域下游,3000多亩红树林苗正茁壮成长,不少游客来此拍照打卡。曾参与八尺门海域生态修复的东山城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先德笃信:“这些树苗尚小,待长成树林,东山湾一定更美。”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