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在住院患者的发病率达12%左右,尤其在心脏手术后,发病率可高达30%至50%,成为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并发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肾脏病尿毒症,增加心脏病的复发概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然而长期以来,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主要依赖昂贵的血液净化和支持治疗,缺乏有效、安全且经济的预防手段。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教授、贾平副教授,与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罗哲教授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Circulation(循环)》杂志(IF=35.5)上发表了题为“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预防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技术,成功降低了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开辟了一条简便、经济、安全的全新路径。
所谓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一种通过预先给予远端组织短暂的缺血来激发人体组织器官对缺血的耐受性,从而保护远隔器官的方法。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有两个时间窗口:早期(2-4小时内发挥作用,维持时间短暂)和晚期(18-24小时后发挥作用,可维持48-72小时)。既往大部分研究关注早期RIPC,显示其对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作用存在争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团队通过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证实了远程缺血预适应可以显著降低包括缺血、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并通过系列基础研究,提出免疫和能量代谢模式转换介导了远程缺血预适应的肾保护作用这一创新理论。基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创新性建立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技术,应用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他们联合心外科和心脏重症监护中心团队,开展了远程缺血预适应预防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为了验证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团队设计了大样本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了509例心脏手术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患者,其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降低了22.9%,而且对于老年和高血压等发病高危患者效果更为明显。这一发现不仅为急性肾损伤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广大心脏手术患者带来了福音。
丁小强表示:“这项研究的成功,是团队20余年努力的结晶。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创新技术,能够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学界在急性肾损伤预防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教授、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罗哲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肾内科贾平副教授、心外科季强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上海市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