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国家的孩子”南京认亲成功后带着盐水鸭看望“草原母亲”都贵玛,额吉说:这是很美好的事

扬眼 2024-11-20 21:54:43

11月20日是“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从南京认亲返回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第二天。上午9点半,他就驾驶电动三轮车带着南京特产盐水鸭等礼物,来到了“草原母亲”都贵玛额吉(额吉,蒙古语,指“妈妈”)的家中。他觉得自己找到姐姐了,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额吉。都贵玛额吉激动地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能找到自己的根,我非常替他高兴。谢谢他给我带过来的礼物,这次去南京不仅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扎拉嘎木吉3岁时就到了内蒙古生活,是都贵玛额吉照顾的最后一个“国家的孩子”。近日,他在三个女儿的陪伴下,跨越1500公里回到了阔别64年的“家”。

“国家的孩子”回南京认亲

给七旬姐姐戴上珊瑚银手镯

对于扎拉嘎木吉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他经历了团聚前的紧张、见面时激动的泪水、吃团圆饭时的喜悦和在家乡游玩的舒心。10月底,得知自己DNA比对成功的消息后,扎拉嘎木吉高兴得半个月都睡不着觉。11月15日下午,离家64年后,扎拉嘎木吉在三个女儿的陪伴下踏上了南京的土地。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外,他从轮椅上站起来,不停地向大家挥手。

世上最美的风景,就在回家的路上。11月16日一大早,扎拉嘎木吉和三个女儿穿上蒙古袍,在众多爱心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陪伴下,前往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旧房甸村姐姐杭巧云的家中。为了迎接弟弟回家,杭巧云和家人提前收拾干净院子,拉起欢迎横幅。她亲手做了很多美食,不仅有弟弟喜欢吃的牛羊肉,还有黄鳝、老鹅、大虾以及自家养的老母鸡和自家种的芦蒿。

刚看到远处弟弟的身影,杭巧云就痛哭流涕。她等这一刻太久了,“我从小是没有妈妈的孩子,爸爸在外面找弟弟一直没有回家,我独自在家哭泣。父亲去世30多年了,他找了一生的儿子回来了。”随后,杭巧云快步向前、蹲在轮椅旁抱住弟弟痛哭。扎拉嘎木吉也从轮椅上站起来,抱着姐姐大哭。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要走着回家。在姐姐、姐夫的搀扶下,他走了两三分钟才迈进家门。

扎拉嘎木吉给70岁的姐姐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定做的珊瑚银手镯。杭巧云戴上后爱不释手,不停地抚摸弟弟的手。看到院子里有那么多人,扎拉嘎木吉激动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做梦也梦不到的。那么多人来看我,多幸福呀!”

3岁到草原生活

在警方和志愿者帮助下“回家”

扎拉嘎木吉到内蒙古时只有3岁,这些年从来没有想过能够找到家。“小时候上学,同学说我是‘上海孤儿’。当时就觉得养父母是亲的,没有多想。”扎拉嘎木吉生活在牧区,爱人也是蒙古族,有三个女儿。养父母没有自己的孩子,就把他当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疼爱。如今,他的养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

2008年,扎拉嘎木吉的三女儿胡日其其格第一次知道父亲找家的事情。原来当地组织了一次“国家的孩子”寻亲走访活动,“国家的孩子”又被叫做“上海孤儿”,他们去了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她和父亲抱有同样的想法,感觉不可能找到血缘亲人,“毕竟过了那么多年,没有任何希望。”

2018年,通过“国家的孩子”聚会,扎拉嘎木吉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留下了血液样本。最近,扎拉嘎木吉又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寄送了采血卡。当地警方进行DNA比对,确定了他的老家在南京市溧水区,家人姓杭。

2024年10月18日,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南京服务站志愿者王祝芳收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发来的线索后,就开始走访调查。10月20日,王祝芳等4名志愿者走访发现一位老人长得像扎拉嘎木吉,但他却说弟弟去世了,不是送养走的。这位老人回忆称,家族里确实有一户人家丢失过孩子,但那户人家只有一个姐姐叫杭巧云。

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志愿者找到了杭巧云,发现对方和扎拉嘎木吉长相很像。说明情况后,志愿者刘小飞医生为杭巧云采集血样,并将血样寄送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10月25日,DNA比对结果出来了,杭巧云与扎拉嘎木吉是全同胞关系。

“草原母亲”照顾的最后一个娃

全家人都非常感谢她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佳话,这些孩子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先被送到临时保育院集中养育,等到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后,再被送去领养家庭。

1961年,年仅19岁的都贵玛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承担起28名“国家的孩子”的养育任务,扎拉嘎木吉便是都贵玛额吉当时照顾的最后一个娃娃。都贵玛额吉照顾的孩子年龄最大的6岁,最小的不到1岁。在都贵玛额吉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人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她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2019年,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回忆起当年的事情,都贵玛额吉至今记忆犹新。每一个孩子被领养走后,她都特别担心领养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好,害怕去了以后受苦。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27个孩子都被抱走了,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扎拉嘎木吉,我把他领到自己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帮他找了第一任养父母。他们领养回去以后,扎拉嘎木吉受苦比较厉害,我又把他接到家里面,帮他找到了第二任养父母,他在第二任养父母那儿生活得特别幸福美满。”

“我的养父养母家离额吉家很近,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来往。”扎拉嘎木吉说,在他成家的时候,都贵玛额吉还送了他一群牛羊,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扎拉嘎木吉清晰地记得,2002年的积雪特别厚,放羊的时候他从摩托车上掉下来,大腿摔伤,当时没有条件去医院,一直没有治好。都贵玛额吉知道后特别心疼,来家里看望他,还叮嘱他好好养伤。此次回南京前,扎拉嘎木吉特意来到都贵玛额吉家中,告诉她这个好消息。都贵玛额吉还给扎拉嘎木吉包了1000元红包,祝福他寻亲成功。

“看到弟弟过得好,我就没有牵挂了!”和弟弟相见后,杭巧云非常欣慰。她非常感谢都贵玛额吉,“她很伟大,把我弟弟当成亲生儿子抚养,我们全家人都感谢她。”

带着南京盐水鸭看望“草原母亲”

希望更多“国家的孩子”能够回家

11月20日上午9点半,扎拉嘎木吉就驾驶电动三轮车,带着从南京带回的盐水鸭等礼物前往“草原母亲”都贵玛额吉的家中。扎拉嘎木吉觉得自己找到姐姐了,而且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团聚,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额吉。他告诉记者:“我带了很多南京特产回来,这些东西在草原上挺稀罕的,一定要给额吉尝尝。”

看到儿子的到来,都贵玛额吉刚准备站起身迎接,扎拉嘎木吉就连忙说:“坐,坐!”随后,他双手托着从南京带回的礼物,送到了额吉手中。都贵玛额吉开心地接过礼物,不停地说“谢谢”。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都贵玛额吉说:“感谢南京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对扎拉嘎木吉的照顾,你们跟他一起来四子王旗,我也非常激动。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位‘国家的孩子’来说,都是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回家后的扎拉嘎木吉,也成了左邻右舍关注的焦点。上午11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跟着扎拉嘎木吉刚回到小区门口,就看到几位老年人围了过来。这都是他的左邻右舍,经常一起唠嗑、打牌。大家纷纷询问他去南京的情况,发自内心地替他高兴。一位邻居说:“我每天都看你回家的视频,恭喜你找到了家,我们都替你高兴。”

都贵玛额吉表示,在她照顾的28位“国家的孩子”里,只有扎拉嘎木吉和布日那找到了自己的根。她希望其余的孩子们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家人、朋友,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扎拉嘎木吉也表示,自己找到家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希望更多的“国家的孩子”能够在警方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早日回家团聚。他也通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发出邀请,“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欢迎姐姐和南京溧水老家的亲人来四子王旗游玩。”

扎拉嘎木吉能够回家,也让内蒙古文学杂志社社长助理、呼和浩特市诗词学会主席蒋雨含非常激动,并来南京见证了团聚。蒋雨含认识扎拉嘎木吉,是因为她写了《辽阔大地——一个母亲和她的28个孩子》,以“人民楷模”都贵玛额吉为原型。扎拉嘎木吉是在都贵玛额吉身边生活最久的一个孩子,两人又是邻居,他们关系很好。蒋雨含说:“这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一个缩影,其中蕴藏着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

紫牛新闻特派记者闫春旭乌兰察布市报道

摄影|朱信智

编辑|王夕悦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记者拍摄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0 阅读:0

扬眼

简介: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