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危到重生长江鲟的生态复兴之路

身边24小时 2024-11-21 01:30:04

11月20日,2024年四川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宜宾市举行,本次活动以“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在这次科普宣传活动中,长江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明星物种。长江鲟,又名达氏鲟、鲟鱼、沙腊子、小腊子,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鱼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水中活化石”。它的体型修长,如同流线型的银色箭矢,穿梭在长江的碧波之中。

长江鲟不仅外表迷人,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它的食性广泛,从底栖无脊椎动物,比如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到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再到泥沙中的有机物质,几乎“无所不吃”。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它的食谱还会发生变化。例如,当体长在100毫米以下时,它主要以水生寡毛类昆虫幼虫和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到100-200毫米时,它则以水生寡毛类和小型的底栖鱼类为主要食物;而当体长在200毫米以上时,它的食物种类还会进一步增多。这种适应性的变化,让长江鲟在长江的生态环境中如鱼得水。

然而,这位水域中的曾经的“贵族”,却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在20世纪中叶之前,长江鲟广泛分布于长江干支流。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长江鲟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在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是将长江鲟列为野外灭绝级别。

幸运的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长江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2022年,科研人员首次在洞庭湖水域监测到长江鲟的身影。2023年,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取得突破性成果,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长江天然水域实现自然产卵,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的关键一步。今年4月,让人工放流的长江鲟在改造的产卵场首次实现自由产卵繁殖,填补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关键一环。

长江鲟之所以如此珍贵,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珍稀的鱼类资源,更因为它在生物进化、地质、地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一珍稀的“水域精灵”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