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在秘鲁30年,感受中秘越走越近

环球网 2024-11-21 06:57:43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秘鲁是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习近平主席这样形容中秘关系,生动诠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相知无远近的深厚友谊。秘鲁是拉美国家中华人移民最早、同新中国建交最早、开展对华经贸往来最早的国家之一。本文作者从1995年来到利马工作,已经在秘鲁生活了30年,见证了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感受到两国人民不断走近。历史上大海航运将中秘两国联接起来,现在钱凯港让两国关系扬帆远航,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更是谱写了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曾经的中文报纸缺少铅字

1995年,我乘飞机从北京飞往秘鲁首都利马,参与《公言报》的采编工作。该报创刊于1910年,是南美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中文报纸,曾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中国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发挥凝聚侨心、声援革命、支持祖国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公言报》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报道,让当地侨胞能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并为推动中秘建交作出贡献。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言报》逐渐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那时,报纸仍然采用铅字排版,铅字大小不一,印刷设备陈旧。再后来,铅字被逐渐淘汰,无处采购,报社只能靠东拼西凑的铅字维持出报,导致读者经常只能边读边猜。

记得刚来秘鲁时,虽然当地华侨华人对祖国非常关心,但他们只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频道。偶尔因为信号不畅看不了节目,就会有人着急地打电话到《公言报》来咨询或请求帮助。当时秘鲁还没有普及互联网,部分中国新闻和国际新闻只能请新华社派驻美国的同行以传真方式发给我们。还有一部分内容则摘自从香港邮寄来的《大公报》。然而,邮路漫漫,往往通过海运寄达秘鲁的已是“旧闻”。

经过努力,秘鲁华人华侨获得关于祖国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中之一便是国际书展。近些年,我每年都会参加秘鲁国际书展。每到这时,中国展台前总是人头攒动。秘鲁人最喜欢让中国展商将他们的名字用中文写出来,这么多年,每年书展上要求写中国名字的秘鲁人都会排长队。2016年,中国画报出版社与秘鲁国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神话故事》。近年来,最受秘鲁读者喜欢的中国名著之一《西游记》也有了电子有声版。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读者可以一边看书中的插画,一边听故事,沉浸式享受读书乐趣。除了上述书籍外,《中国文学》《骑龙游北京》《中国扶贫故事》等也被翻译为西班牙文,让秘鲁民众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

在文学方面,中秘两国文化界一直在交流互动。已故秘鲁汉学家吉叶墨·达尼诺编写了《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翻译了《唐诗》等作品。秘鲁前外长费尔南多·德特拉塞格涅斯·格兰达(1998年-2000年在任)写下了反映早期华人移民故事的小说《沙国之梦》。该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多部小说被译成中文。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2019年访问秘鲁,受到该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中国著名作家阿来也曾到利马开文学讲座。在秘鲁还有很多优秀的华裔作家和艺术家,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对秘鲁和华裔身份的理解。

中国音乐文化的风也吹到了秘鲁。今年适逢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十周年。11月5日,由中国歌手演唱的中拉命运共同体主题曲《太阳升起的舞蹈》(西语版:LaDanzaDelDiosSol)在秘鲁南部古城库斯科首播。这首歌一经播出就受到当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追捧。前段时间,我听一名当地年轻人说,秘鲁还成立了一名中国演员的粉丝团,虽然人数只有几十人,但他们追星的模式与中国年轻人一般无二。

“中国公园”成网红打卡地

秘鲁被称为“安第斯山雄鹰”,虽然与中国隔着太平洋,但却是华人移民较多的国家之一。据研究,目前在秘鲁3000万人口中,有华人血统的人口约占1/10。大量的华人移民,使得秘鲁的饮食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除了广受当地人欢迎的“Chifa”(意为“中餐馆”)外,川菜、湘菜、浙江菜等中国菜系以及火锅也已经进入这个拉美国家。

“Chifa”已经在秘鲁人的味蕾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走在利马街头,随处可见“Chifa”。在街边随便问几个秘鲁人,他们都能随口说出“Chifa”菜单中几样他们的最爱,如炒饭、炸馄饨等。“Chifa”是从粤菜演化而来,而现在一些秘鲁人也开始尝试正宗的粤菜。他们中有人之前会在米饭里加酱油,在听到华人说这样会掩盖米饭和菜品原本的味道后,很多人也放弃了这一习惯。秘鲁人已经把“Chifa”连锁化,辐射到秘鲁和周边国家的商业中心。一些从秘鲁移民到美国迈阿密的人,为了招徕拉美裔食客,会在餐馆名字上标注“Chifa”,生意确实不错。在迈阿密生活的很多拉美人,都认为秘鲁“Chifa”最正宗。

部分秘鲁人也开始尝试火锅。在这个喜欢中餐的国家,川菜、湘菜、浙江菜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新的华人移民群体以及中国游客,这从侧面说明了秘鲁与中国的人文交流不断拓宽加深。

除了餐饮之外,中医、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秘鲁人的欢迎。菲德尔·奥兰多已过花甲之年。1986年,他和妻子获得奖学金,来到中国学习中医。1988年,他们的儿子在中国出生,因为是龙年,孩子的小名就叫“小龙”。在中国,他不仅学会了针灸,还练习了太极拳和八段锦。菲德尔·奥兰多目前在利马一家医院工作。他经常带着护士等医院职工一起打太极,认为这对强身健体非常有益。

太极拳在秘鲁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据了解,仅利马就有40多个太极拳团体,成员超过两万人。我经常能在利马各区的街心花园中看到他们的身影。利马还设置了“世界太极拳日”。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太极拳爱好者便会聚集在一起,表演并比赛,这一切磋场面非常壮观。

2024年是华人正式移民到秘鲁175周年。2022年,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中国公园在利马绿色海岸旁落成,这里是中秘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公园采用了凉亭、石桥、石狮等中国园林元素,还竖立了熊猫雕像。这座面朝太平洋的公园,在开放前3周就迎来了50多万参观者。很多当地人还学着华人华侨,往鱼池中投硬币祈求好运,该公园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周末在公园里散步时,我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和年轻人拍毕业照或婚纱照。

从“榨菜难买”到“中国制造”家喻户晓

初来乍到时,我在利马能看到的中国商品非常少,在商店里买一袋榨菜都很难,中国的调味品,更是见不到。

进入21世纪后,上述情况逐渐发生改变。从酱菜到服装,从手机到电脑,各种“中国制造”产品在秘鲁随处可见。现在,利马大街上的中国品牌汽车也多了起来,代理商也开始设店。路边的广告牌很多宣传的也是中国商品。

上世纪90年代,秘鲁民众基本都对中国商品不了解,而现在他们越来越觉得中国商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便宜。截至2023年,中国连续10年为秘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汽车、手机、电脑、家电等产品在秘鲁家喻户晓。秘鲁为中国铜矿砂、饲料用鱼粉等产品重要进口来源地。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6年双边贸易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此后至2023年,按年均14.6%的增速快速增长。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秘鲁进出口2546.9亿元,同比增长16.8%,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创新高。

中国商品在秘鲁遍地开花,是两国经济交流合作不断发展的缩影。从1992年首钢秘铁落地秘鲁到今天,中国企业在秘鲁投资已经走过了32年。它们也从起初的“水土不服”发展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近80家大型中资企业在秘鲁中资企业协会注册登记,其中包括中铝秘鲁矿业公司、长飞光纤、华为、中兴、小米、工商银行等。中资企业协会根据各企业职能,设立了3个行业分会,包括能源与矿业分会、基础设施建设分会以及金融工业和贸易分会。现在秘鲁的中资企业已经遍及各行业,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投资格局。如果再加上未在协会注册登记的企业,更是超过几百家。

近些年,随着来秘鲁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翻译人员变得抢手,而秘鲁孔子学院为此输送了不少人才。从2007年开始,孔子学院陆续与秘鲁各高校联手办学,先后在利马成立了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以及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在北部的皮乌拉市,与皮乌拉大学联合成立了孔子学院;在南部城市阿雷基帕,成立了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这4所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地区需求的教学经验。据了解,仅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已经接收了5000余人次学生。他们大多从事中秘贸易或在中资企业工作。据当地媒体报道,现在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秘鲁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有的学校还与中资企业相互协作,邀请优秀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以此储备人才库。

几年前,我与几位朋友共同成立了一个中国文化沙龙,与在秘的中资企业多次合作,让秘鲁员工在这里体验中国文化的乐趣和内涵。在沙龙上,他们能体验剪纸、书法、茶艺等中国文化,还能自己做月饼,在木刻板上拓出自己的生肖等。这些活动进一步拉近了秘鲁人民与中国人民的距离,促进了两国的民心相通。(作者是《今日中国》杂志秘鲁代表处负责人、秘鲁《公言报》总编辑孟可心)

0 阅读:12

环球网

简介: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