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气候特使刘振民:未来几天谈判任务艰巨,闭幕时会有成果

新京报 2024-11-21 21:17:5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正式拉开帷幕。目前,大会已经进入第二周谈判的关键时刻,各方能否在最后时刻就气候融资等焦点议题达成一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11月20日,距离原定的大会闭幕日还有两天,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COP29中国代表团办公室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目前各方关于谈判的分歧仍比较大,没有出现新的进展,未来几天的谈判任务将非常艰巨。不过他也指出,各国代表团目前仍在积极开展磋商,预计本周末大会闭幕前会达成一些积极的成果。

在谈及本届COP大会备受关注的地缘冲突影响时,刘振民表示,地缘冲突让这届气候大会的谈判比往届更难,但各方都认识到,这届大会如果达不成共识,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届大会,也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全球气候合作。因此,希望各方能够搁置纷争,推动大会取得成功。

这是刘振民首次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身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期间,刘振民的日程非常紧凑。在台前,他跟踪谈判、参加峰会、出席中国角举办的边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在幕后,他也会见了多国代表,试图弥合分歧,推动COP29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本届气候大会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受到全世界关注。大会期间,中国发布了一系列的气候倡议和气候行动方案,分享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倡导世界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得到了多方好评。大会开幕当日,中国官方还首次晒出2016年以来总计约1770亿元人民币的南南合作气候资金,希望为此次大会的气候融资谈判提供积极信号。

对此,刘振民表示,推动发达国家达成新的集体量化目标(NCQG)是本届大会的一大焦点。而中方也会一如既往地通过南南合作的渠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中方将坚持落实好自己的能源转型,同时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分歧仍然很大,最后一刻前或会达成结果

新京报:距离原定的大会闭幕日期只有两天了,你如何评价迄今为止的谈判进程?

刘振民:谈判第一周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各方对一些焦点问题技术层面的细节都进行了梳理。但总体来说,进展有限,各方分歧还是比较大,这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也包括各个小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歧。

从上周末开始,大会提高了谈判的层次。但是到今天为止,谈判还没有取得任何新的进展。不过这也是气候变化国际大会的一个传统,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有结果。所以说,本周末闭幕前大会应该会达成一些结果。目前,主席国阿塞拜疆也在积极推动协调,在几个重要问题领域任命了专门的协调员。因此,从今天开始到周末达成协议前,谈判还会非常密集地举行。

按照通常的惯例,大会肯定会有结果,但至于能够达成什么样的结果、结果是否能令人满意,就取决于在这些问题上的雄心有多大。譬如说在气候融资问题上,现在看来分歧仍然很大,各方都在互相试探,包括公开场合的交锋、幕后的试探等。但是,今年COP大会必须就2025年以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作出承诺、达成共识。

目前大家的基本共识是,发达国家这次要做的承诺数额必须超越100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自愿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予以支持。中国代表团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一直在推动发达国家按照《巴黎协定》第九条的规定明确他们的承诺,提高他们资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中方自身也会一如既往地通过南南合作的渠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新京报:迄今为止的谈判氛围如何?

刘振民:实际上,这届COP的谈判比以往都要难,因为地缘政治的分歧正在影响本次大会的成果。比如说美国大选的结果,大家都担心新近当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上台后是否会退出《巴黎协定》。另外大会开始初期,部分欧洲国家与东道国阿塞拜疆出现双边政治分歧。此外,现在仍在进行的乌克兰战争、加沙冲突等地缘冲突,也会对这次谈判带来影响。

但我们还是希望各方能够把政治纷争搁置一边,专心致志投入到谈判工作中来,从而能够达成我们预期的目标。总体来说,各国还是很重视这次大会,大家都认识到这届大会如果达不成共识,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届大会,也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全球气候合作。

全球气候合作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退出受到根本影响

新京报: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如果退出《巴黎协定》的话,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全球的气候行动和承诺呢?

刘振民:美国历史上已经两次退出全球气候协定了。第一次是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8年;第二次是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退出《巴黎协定》4年。如果特朗普上台后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这将是美国第三次退出全球气候协定,而这一次退出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的伤害是比较大的。

一方面,特朗普可能退出的未来四年,正好是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关键时期。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各国都要行动,而且各国也要加强合作。美国若是退出,对世界而言首先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其次美国国内的能源转型也会受影响。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国国内支持全球气候行动的地方州、地方政府、企业、智库越来越多。而且,不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转型行动,还是低碳发展行动,已经给美国很多地方带来了效益。所以说,即使新一届特朗普政府逆转气候变化政策,预计也不会完全改变美国各个地方已经开始了的绿色转型行动。

但是整体上,它会影响到美国落实其在多边合作行动中作出的承诺。很多人担心,未来美国在落实多边承诺尤其是资金承诺可能会拖延,甚至不兑现。

但是我想,全球气候变化合作进程不会因为某一个国家的退出或者缺位受到根本的影响。这么多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势头,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也已不可逆转,全球气候合作已经逐步普及人心,各国老百姓都很支持。

新京报: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全球气候行动中缺位,因此中国、欧洲等应该成为未来全球气候行动的领导者。对此你怎么看?

刘振民:确实有这样的舆论存在,甚至一些国家也开始表达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要看到,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它是190多个国家共同的事情。大国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欧盟、中国还是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中国),还是需要推动所有的国家一起合作。

未来4年,美国的缺位应该是谁也替代不了——如果说需要做一些弥补的话,欧盟也许可以做一些弥补,譬如牵头带领发达国家作出资金承诺。因为在30多年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发达国家有一个很强的集团,这个集团的领头羊一直是美国。美国缺位后,对发达国家的气候谈判会有一定影响。

大家期待中国和欧盟能够携手弥补这个空缺,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但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美国的缺位,还是整个国际气候合作引领者的缺乏,都不会影响中国坚定支持气候变化多边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应对气候危机,多边机制是核心。由于美国可能在未来4年缺位,在一些气候变化议题上,国际社会能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会受到影响,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危机的整体进程不会受到太大干扰,全球多边气候合作还会继续下去。

在过去30多年的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一直是积极推动多边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坚持推进全球多边气候合作,一方面落实好中国自己的能源转型,另一方面为全球气候行动作出我们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谢莲巴库报道

0 阅读:15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