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映的《风流一代》是贾樟柯暌违六年的剧情长片,也是这位现年54岁的中国第六代导演迄今为止构思最全面的作品之一。自2001年起,贾樟柯就开始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同时拍一些纪录片风格的素材,用镜头观察捕捉演员和取景地的日常。《风流一代》就是根据《任逍遥》(2002)和《三峡好人》(2006)拍摄时留存的素材,加上当前拍摄的一些新镜头,共同剪辑而成。影片不仅讲述了巧巧穿行在千山万水、城市乡村中寻找失踪的恋人斌哥的故事,也用粗粝的镜头记录了芸芸众生和记忆中的环境。11月20日,电影《风流一代》在济南举行见面会,贾樟柯、赵涛空降,讲述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无声胜有声:
非言语表演的力量
贾樟柯新作《风流一代》讲述了巧巧寻找失踪的恋人斌哥的故事。观众跟随巧巧的视角走遍千山万水,得到的是斌哥要求分手的一句话。20多年的时光过去,巧巧和斌哥从红颜变白头,两人再次相逢,此中真意,欲辩忘言。
在电影《风流一代》中,主演赵涛饰演的角色巧巧全程没有台词,影片的叙事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情与形体来传达,同时使用字幕卡来交代情节。对此,贾樟柯导演表示,他特意放弃了强情节、强逻辑、强故事性的叙事,选择了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
济南站路演现场
贾樟柯解释:“起初,我们有1000小时素材可供剪辑,起初我们尝试将其剧情化,剪辑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样的剪辑方式并不符合我想法。将20多年的个人历史和我们共同经历的复杂事件简化为单一的男女情感故事,它似乎过于狭隘。我在反思,像我过去的《江湖儿女》《山河故人》这样的电影,仅用两三个月就完成了拍摄,如果这一部《风流一代》也是强调剧情,我们完全可以在摄影棚里重现。相反,《风流一代》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是直接用摄影机记录下生活现场的瞬间,捕捉了那个时代的丰富信息,是真实存在过的时间与空间的见证。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还原,更是一种复活,让我们逝去的生活通过影像得以重现,记录下无数的偶然性。所以,我希望能够回归到这样的叙事状态,让观众在简单的故事线上,体验、观察、重温我们经历过的时代氛围和情感”。
济南站路演现场
正式让贾樟柯确定剔除女主角的所有台词,将影片制作成半默片特征的作品,还是因为一场戏:赵涛饰演的巧巧在船舱底部买盒饭的戏,录音指导表示环境噪音太大,声音肯定不合格,还是建议回去配音。赵涛也提出,买个盒饭的戏不说话光靠动作也能完成。于是剧组尝试拍摄成默片,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当时,我突然意识到,女主角不说话时反而更加吸引人。因为当我们不直接通过语言去理解她的感受时,我们会更加关注她的形体和表情所传达的信息。她的一笑,甚至手中的泡沫盒饭,都因此变得更加突出。因此,我认为减少对话反而能解放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这部电影。后来我们就把男女主角有对白的部分都剪掉了。”贾樟柯说。
贾樟柯还强调,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减少对话,这种半默片的拍摄方式与这部电影非常契合,这部影片也因此显得独特:“对于每个人来说,20多年的生活一言难尽,说什么都窄了。不说,所谓的沉默,其实更加丰富,就让影像直接作为一种讲述的语言。”
贾樟柯
赵涛
19首歌曲:
旋律承载的叙事与情感
尽管女主角在电影《风流一代》中没有一句对白,贾樟柯导演却将他对电影音乐叙事的深刻洞察和精心考量巧妙地融入影片之中。贾樟柯共精心挑选了19首歌曲,穿插在影片其中,它们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听觉层次,也加深了观众对电影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贾樟柯重点讲述了影片中出现的两种音乐,一种是不同年代真实空间里记录到的音乐。他从时代记忆和情感承载方面做出解释:“在众多记忆之中,声音的记忆是最模糊最薄弱的,但也是最难忘最深刻的。当时我只是在旁边记录,所以电影中很多歌曲都是当时人物自发唱的。多年后,我觉得这些音乐能唤起我们的时代记忆。”
过去和现在的巧巧与斌哥
另一种就是贾樟柯选取的一些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他详细讲述了这些音乐与叙事的结合和象征意义:“整部影片共出现19首歌曲,有4首带有主观性的歌曲是我挑选的。比如电影开头脑浊的《野火》,象征着草的生命力,即使被野火焚烧也能重生,这与影片中人物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不屈相呼应。中间的两首是万青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和五条人的《一模一样》,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最后是崔健老师的《继续》,回应了人们如何以站立的姿态生活的问题”。
此外,影片中其他插曲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既完成了情感与氛围的营造,也映射了人物命运,具有强烈的时代与地域标识。例如,《港都夜雨》是一首具有那卡西风格的台湾流行名曲,歌词中描述了一个青春男子在异乡的夜晚,看着雨水思绪万千,感受着寂寞。影片《风流一代》中,斌哥为了厦门女老板与巧巧分手,当女老板卷款出逃之时,斌哥为其扛下一切,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只能漂泊在港都的夜雨中,这种对未知前途的迷茫和漂泊感,与歌曲中人物的命运形成了映射,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风流一代》承载了很多过去的记忆
用影像见证:
科技变革下生活的变革
在见面会现场,贾樟柯提到了AI和科技的发展,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电影制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影响了《风流一代》的创作思路:“实际上,我过去是一个对科技、科学不敏感的人:中学时我数学才考17分,所以我是一个纯粹的文科男,不是理科男。但是,在20多年的现实生活中,我慢慢发现,塑造我们的很多东西,除了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科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拍摄《山河故人》时,我深有感触。随着视频通话技术的普及,人们只需拿起手机,便能与远方的亲友即时沟通,这种便捷性是前所未有的。这让我回想起我们诗词中对过去人们联系的描绘:“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那时,写一封信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然后急匆匆地跑到邮局,将信投入邮筒。信件乘坐邮车到达目的地可能需要两三天,等对方收到、阅读后再回信,可能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正是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风流一代》中有大量涉及科技的元素
除了这种直观的方式,贾樟柯还发现科技也在间接地渗透我们的生活:“在拍摄电影《风流一代》的时候,今天的部分是有剧本的,过去的部分是没有剧本的。我就是想拍一个游历感的影片,就带着摄影机,带着演员直接进入生活,跟生活发生关系。我们剪完过去拍的影像时,发现里面充满了科技元素——因为在2000年左右千禧年的时候,互联网开始普遍进入生活,移动端的手机开始普及,可以说,这些新的通信工具等新科技产品,重新塑造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拍摄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契机,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机器人已经在我们身边了:因为我是山西人,我每年都会去五台山休息几天。去酒店办入住的时候,就有个机器人在忙,有几个小孩在围着它玩。包括餐厅送餐、酒店送外卖的一个一个的装载物品移动产品,其实也是智能机器人。我突然就觉得我剧本里应该出现科技的元素,有这一点影片就更加完整”。
“整个影片从2001年开始断断续续拍,拍的时候并没有强调什么自觉性,但是当剪的时候,你就会关注到这一部分。我觉得,这个电影不应该只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讲我们怎么从千禧年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回望过去是为了理解我们怎么成为我们。”贾樟柯说。
校对:刘恬记者:邢媛编辑:邢媛摄影:邢媛摄像:邢媛剪辑:王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