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居世界首位,全球过半5G用户来自中国

南方都市报 2024-11-22 07:08:18

浙江盈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处理跨境电商货单。新华社发

过去一年,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发展情况如何?11月21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报告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在全球5G用户数占比52%。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此外,国内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微短剧、网络文学、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领域精品涌现,受到海外用户追捧。放眼全球,《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指出,数据治理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核心议题。各国关于数据治理的法治走向,体现出便利数据交换利用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的趋势。

据南都记者了解,自2017年起,蓝皮书已连续八年面向全球发布,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跨境电商成外贸发展新动能中国文化精品出海受追捧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王江介绍了两份蓝皮书的基本情况。他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重点展示了一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进展、新成效。

一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升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化布局加速推进,数据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实数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数字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扩容加深。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应用赋能数字文化创新,助力开拓海外市场。

具体而言,《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提到,随着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及千行百业,持续释放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经济在经济全局中的角色定位越来越重要。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实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一年来,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快速聚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服务业数字化方面,《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指出,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赛道。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2018年至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从约1万亿元增长至约2.4万亿元。

聚焦数字文化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市场(包括长视频、短视频、直播、音频等领域)规模为11524.81亿元,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3029.64亿元。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销售规模超过40亿元,海外访问用户达2.3亿;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63.66亿美元,规模连续4年超千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37.23亿美元。

王江表示,国内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微短剧、网络文学、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领域精品涌现——“大家注意到了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出圈,引起海内外玩家追捧热议”。

今年8月20日,国内首款3A游戏在全球多个平台同步上线。这款游戏以《西游记》为题材背景,展现了中式美学与中国神话人物,截至今年10月在Steam平台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

除了《黑神话:悟空》,蓝皮书还提到,国内数字文化产品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为立体。众多数字文化精品走出国门,收获了广大网友的认可。其中,影视作品《三体》领衔中国IP扬帆出海,播出范围覆盖全球超190个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作品《天道图书馆》海外阅读量突破1.8亿次。

促进数据跨境流动成全球数据治理趋势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从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和创新能力等六个维度,对全球具有代表性的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美国、中国、韩国位列世界互联网发展指数得分排行前三。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此外,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居世界首位,世界上61%的AI专利都来自中国。

据王江介绍,一年来,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情况主要是:世界各国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扩容升级新阶段。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加速突破。全球数字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发展潜力加快释放。世界各国愈加重视数字政府建设,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媒体产业迎来新机遇,媒体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与此同时,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增加,新勒索软件犯罪组织层出不穷。全球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持续深入,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凝聚更多共识。数据治理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核心议题,但相关规则制度仍呈现碎片化、区域化、多极化特征。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院长钱贤良提到,今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了《全球数字契约》,提出“推进负责任、公平和可互操作的数据治理做法”目标,其中包含数据交换及标准、跨境数据流动等相关内容。

“过去一年,各国关于数据治理的法治走向,也体现出便利数据交换利用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的趋势。”钱贤良说,数据跨境流动方面,数据出境管理制度化是突出特点。

比如2023年7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欧盟-美国数据隐私框架的充分性决定》,替代了此前被欧盟法院否决的《安全港协议》和《隐私盾协议》,解决了美欧两地间不同主体对跨境数据传输面临的复杂合规障碍。今年1月,欧盟理事会与日本之间建立了新的经济伙伴关系,其中也涵盖跨境数据流动条款。

在数据交换利用方面,通过立法畅通数据流通共享渠道仍是主要趋势。过去一年间,欧盟《数据治理法》《数据法》先后生效,尝试打通欧盟境内政府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间的流通渠道,意在营造欧洲统一数字市场。韩国发布《国家研究数据管理及促进利用法案》,尝试构建集中管理等制度,促进国家研究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中国在过去一年也做了积极尝试。2024年3月,国家网信办公布实施《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同时发布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指南》(第二版)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指南》(第二版),适当放宽数据跨境流动条件,适度收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范围,对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流程做了优化。这些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助于减轻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和利用的合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0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正式发布了《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呼吁各国秉持开放、包容、安全、合作、非歧视的原则,平衡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进步与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关系,在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的同时实现各国合法政策目标。

聚焦

AI推动半导体产业创新变革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具体表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王江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总的来看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全球半导体进入加速创新、多技术融合的新时期。半导体是当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对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高度关注、高度持续的投入。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推动和加快半导体产业创新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临重塑,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迎来突破性变革。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任务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各领域广泛的应用。

三是量子信息、6G等前沿技术引领创新发展。量子计算进入样机研发攻关阶段,量子通信商业化进程加速,量子测量技术逐步实用化。6G技术正在从技术标准制定、产业推进和应用培育的研究阶段向应用领域加速迈进,有望在未来几年具备商用能力。

“还需要注意的是,全球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王江提到,个别国家凭借技术领先优势,大搞技术霸权。集成电路的发展逐步逼近物理极限,如何寻找新的突破方向仍然是一大难题。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虽有一定优势,但需要巨大的算力,算力的底层是能源的巨大消耗,如何规范有序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探索和努力。

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信息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玮在发布会上提到,全球各主权国家日益认识到加强国家间合作、通过制定国际规范治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比如2023年11月,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召开,会后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28国和欧盟,共同签署首个全球性人工智能声明《布莱切利宣言》。

2024年2月,东盟发布《东盟AI治理与伦理指南》,为区域内的国家提供设计、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导和规则。9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办未来峰会,通过了《未来契约》及《全球数字契约》等文件。

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并提出中国的主张和方案。继去年10月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后,今年7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其中就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推动以人工智能提升社会福祉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方面提出系列主张。

“总体来看,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强调尊重用户人权、维护国家间平等、可问责与可解释等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各国也重视国际合作,正尝试构建国际协同、覆盖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机制。”李玮说。

论坛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

生物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须慎之又慎

人工智能发展深刻改变着公众生活,也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挑战。11月21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法治论坛召开,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林维在论坛发言中表示,当前生物识别领域存在数据安全保护难题,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所需要的指纹、面部特征、虹膜扫描和语音,是公众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的强大工具,生物数据带来的数据安全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生物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必须慎之又慎。

生物识别领域存在数据安全保护难题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林维发言表示,过去的法律制度通常以人类是唯一的理性主体作为基本的假设,但是现在人工智能能够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地做出一定的决策和执行任务,这样极具智能属性的科技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也带来相应的法律挑战。

林维提到,深度伪造是指利用先进的AI技术生成或者篡改音视频的内容,使其难以与真实内容区分,极易为不法人员实施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可乘之机,进而导致刑事治理风险的扩张。同时,由于算法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判断伪造内容的来源和生成的过程变得极为困难,进而影响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定罪以及量刑。

林维还关注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也使自动驾驶侵权责任存在认定难题。在今年6月份,中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企业公布,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上路取得了进展。但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车辆可以在没有人类驾驶员介入的情况下自主行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可能涉及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车主等多个主体,这也给责任的追究和分配提出了难题。

此外,林维还提到,当前生物识别领域存在数据安全保护难题。和传统的密码不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所需要的指纹、面部特征、虹膜扫描和语音,是公众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的强大工具,因此生物数据带来的数据安全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人而言,个人的隐私风险增加,敏感信息的泄露必然会侵害主体的隐私权利,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数据安全风险。对国家而言,大量生物识别数据的储存、分析、计算也特别容易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生物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必须慎之又慎。

建议:积极推动国内人工智能统一立法

林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以及各国人工智能竞争的加剧,中国场景式立法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以及产品治理的需求。

谈及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立法完善的方向,林维称,应积极思考推动国内人工智能统一立法的实现,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法律挑战并不完全一样,人工智能法仍然需要为智能要素、智能应用等具体场景的立法来预留接口。

此外,林维还提到,应当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人工智能法应当明确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立法目的,强调在发展的同时要保障安全。人工智能法应当确立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明确人工智能的研发者、使用者、提供者这些主体的义务与责任,明确监管机构的监督职责与监管规则,加强用户权利的保护,切实回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当中的难题。

数读

8.89亿

报告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在全球5G用户数占比52%。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移动电话用户达8.89亿,在全球5G用户数占比52%。2023年移动市场为中国经济贡献约9700亿美元的经济增量,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1万亿美元,其中5G市场将为中国经济贡献近2600亿美元。

策划:乔建

统筹:程姝雯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吕虹王子黎杨文君发自乌镇

南都记者刘嫚发自北京

0 阅读:9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