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体育产业的领军人物、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探讨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机遇。昨天,二O二四京津冀体育产业大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
今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三地体育部门全面深化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的目标任务,搭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共同举办系列产业交流活动,不断拓展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交出亮眼答卷。
北京
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华表示,近年来,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初步形成,签署了《深化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和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合作协议,编制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方案。
十年来,京津冀联合开展群众性赛事活动形成常态,京津冀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游泳公开赛、农民户外交流赛、健身气功交流比赛、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等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成效明显。青少年体育合作交流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京津冀青少年游泳比赛、篮球排球比赛等系列赛事。京津冀青少年U系列短道速滑冠军赛等冰雪赛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集训营等已成为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的品牌活动。
三地体育产业逐步实现融合发展,续签了《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委托协议》,联合举办5届京津冀体育产业大会,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联盟。其间,举办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发布京张“十大休闲消费场景”。
此外,冬奥遗产有效利用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2023-2024赛季国际雪联高山滑雪远东杯延庆站比赛,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和高山滑雪项目等国家级冰雪赛事活动。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布局青少年冰雪赛事,赛事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未来,三地将持续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京津冀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京津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天津
打造更优质的体育产业链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体育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不仅推动了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天津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陈铭表示,十年间,三地共同见证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的每一步跨越,从《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到《深化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从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到体育赛事活动的一体化举办,每一步都凝聚着三地体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
陈铭表示,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与北京、河北在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多场高水平体育赛事,推动了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天津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体育产品,同时也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天津将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体育科技融合,拓展体育产业新业态。加强区域间体育人才交流,打造更优质的体育产业链。
河北
打造一批贯通京津冀的户外体育旅游线路
河北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建功表示,河北省体育局将与京津两地体育部门一道共同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拓展协同发展广度深度。
田建功表示,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为里程碑,在协同推进京张体育文旅带建设和冬奥场馆后续利用上再加力,整合三地自然、文化、旅游、体育等优质资源,推动互联互通,持续办好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和系列对接交流活动。
协同推进一体化举办赛事活动,共同申办、承办更多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策划推出更多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联合策划推出更多原创品牌赛事,叫响“京津冀”赛事品牌。
在协同推进户外运动方面,将打造推出一批贯通京津冀的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特色主题线路,打造推出一批统一认定、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的体育研学基地和户外运动营地,策划共同举办一批京津冀联动的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休闲赛事活动,打造“户外在河北”精品品牌。
专家声音
“体育+”产业创新不断
近年来,国家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在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及产业创新交流座谈环节中,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育与旅游融合等主题深入讨论,汇聚了“体育+”产业的各类创新项目,展示多项成果。
●关键词:金融助力
金融如何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谈及金融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裕雄提出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并强调降低融资成本、探索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方向的重要性。
●关键词:赛事经济
体育赛事在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到底有多大潜力?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宇飞就“赛事经济撬动消费”进行了主旨演讲,回顾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强调赛事经济在促进消费和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随着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在市场实践中逐步聚焦于赛事观赏、赛事体验、购物娱乐、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城市交通等六大主要消费领域。北京作为双奥之城,政策红利、国际评级以及收入增长都为赛事经济撬动消费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历史机遇。”
●关键词:电竞发展
近年来,电子竞技作为新兴体育项目的代表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北京作为中国电竞的发源地,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聚集了众多行业资源和受众群体,电竞氛围非常浓厚,产业发展土壤肥沃。
谈及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赋能电竞发展,腾讯北京总部公共事务体育负责人关彦斌认为,数字化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竞选手科学训练和观众的观赛体验提升等方面。“电竞运动员每天基本要花10到16个小时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手段,采用人机训练形式,让训练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化。另外,随着VR设备保有量越来越多,VR观赛体验也是科技与赛事的结合点。电竞比赛现场需要观众通过大屏去观看比赛,在大屏中就可以利用AR、VR技术增加特效,让观众不单单看到画面,更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赛场氛围。”
●关键词:冰雪运动
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馆,其运营模式和体教文旅融合的实践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国家速滑馆从2023年1月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130万游客,从一开始旅游人群居多,到后来变成本地人常态化带着孩子去训练,可见冰雪消费市场还是非常有潜力的。”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小龙说,“除了承接大型赛事之外,我们也会研发自主赛事IP,如速滑馆系列赛、冰梦思雨演出等,利用好冬奥遗产。同时我们联动各个学校开发研学项目,建立青少年培训基地,让青少年对冰雪运动产生更多的兴趣,体验到冰雪运动的魅力。”
聚焦副中心
活力副中心通通来运动
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品牌和体育赛事。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逐渐形成群众体育普及、赛事活动丰富、体育产业繁荣、场地设施优良、人才结构合理、特色运动形成品牌的赛事体系。体育事业发展达到新局面,打造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活力之城。
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第五届北京帆船公开赛、北京市端午节龙舟大赛……今年以来,城市副中心相继举办了数十个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了“大赛带小赛、周周有赛事、月月有品牌”的繁荣局面。同时,积极打造“通通来运动”“运河+体育”等多个体育品牌,饱含活力和热情,成为最吸引年轻人的活力之城。
其中,2024年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在4月21日于通州区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鸣枪起跑。作为今年北京举办的首场全程马拉松赛事,该赛事总参赛人数达到了15000人。其中新增设的5公里迷你跑和萌娃亲子泡泡跑活动,吸引了更多年龄段的体育爱好者参与,丰富赛事内容,扩大赛事影响力和覆盖面。
体育赛事的吉祥物及其衍生品,一直被看作是赛事标志,也是连接体育赛事与参赛选手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要载体。“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事的吉祥物‘副马爷’,很多跑友也把它叫作‘小龙人’,原型是大运河镇水兽,具有保四方平安的良好寓意,传达了对参赛选手的美好祝愿,赛事期间爆火成了明星产品。”北京北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木子说。
马拉松赛事作为城市名片,对区域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评估报告显示,90.3%的跑友认为赛事能够有效刺激消费行为。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事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7008万元,其中餐饮行业最受益,有2134万元,其次是住宿和购物行业,都达到了近1400万元,文化娱乐、旅游行业也都有近1000万元。
同时,体育赛事也明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在10天前,来自五湖四海的12000名跑友奔跑在美丽的大运河畔,在2024北京银行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中挑战自我。“一年双马”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经成为了路跑赛事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展示北京城市副中心活力与形象的重要窗口。
除了路跑运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水上资源,今年先后举办了北京市端午节龙舟大赛、第五届北京帆船公开赛等水上运动项目。这类赛事对于增强北京市民的海洋意识、推广海洋航海文化和帆船运动,丰富首都市民的体育文化生活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更多市民提供了亲身体验和融入了解绿色低碳、水上运动的机会。
据了解,今年以来,通州区体育局通过加大赛事宣传力度等方式,持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北京广播电视台对副中心赛事已进行多场次直播,吸引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体坛周报等多家媒体也对赛事和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进行全面报道,总点击量9500万人次,新浪微博的话题热度超过了800万次,抖音播放量超过了1500万次,全面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活力之城、千年之城、未来之城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