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德语教育家、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原主任谭余志教授选编、译注的《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该书由谭余志教授以93岁高龄,倾注毕生心力而完成,是国内首套系统译介唐宋元三朝经典诗词的德译著作。其以93岁高龄完成这一德语翻译史上的突破,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再做贡献。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谭余志是中国当代高校德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尤其是在中德高校的跨校合作、在德语专业中开设经济学等举措,开创了我国德语教育界的先河。他曾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日耳曼语言文学联合会会员,早年师从德语界的泰斗祝彦。196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毕业后,谭余志赴卡尔·马克思大学(今德国莱比锡大学)公派进修,1964年回国后,进入彼时的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作为上外德语系的开创者之一,他将大把的精力投入了德语教学,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开始推动上外与德国院校之间的校际交流,邀请德国大学的老师来到上外讲课,帮助上外德语系的青年教师联系德国高校进行深造。与此同时,他意识到语言作为工具,涉及更广的应用领域,还在德语系中引入了经济学专业,这一教学模式在上外一直延续到今天。谭余志为培养中国德语界专业人才、推动中德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此次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共分《唐诗百首》《宋词百首》《元曲百首》三册。译文忠实于原文,重内容,重达意,重传神;用德语介绍人物生平,简略精辟;注释精当,化解字句难点。书中收录了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马致远等在中国声名显赫的诗人的大作。由于中德两种语言的差异很难亦步亦趋,谭余志在语言上谨遵原文,偏重神似,不以形似伤神似,不追求格律的吻合,不削足适履而画蛇添足。
谭余志指出,中国此前已经出版过德国经典著作歌德、席勒、海涅等的汉译本,但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汉译德作品的出版。虽然近百年唐朝诗歌被高频译介,但德语是少数,宋词元曲鲜少被翻译,并且大多分散于不同译者的诗选里,很多是基于英语或法语译本进行的二次翻译。谭余志迫切渴望有一部专门翻译中国古诗词曲的作品。多年前,他联系德国的汉学家,希望他们能够来翻译中国的古诗词。德国的汉学家都觉得很难,两个国家文化差异太大。最后,谭余志只好把这个担子拿回来,自己来填补这块空白。
诗词翻译难,这是译界的“共识”。谭余志知难而上,在翻译中深谙变通之道,为传达原诗的音形意之美,采用了大量的变通手段,通过对译诗的音节进行调整,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大量使用头韵、叠韵、脚韵等手段,努力传递韵律、节奏、音节修辞手法等语言本身固有的特点,使诗歌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谭余志译注的稿件都是手写在纸上的。要录入成电子稿件,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德语翻译家虞龙发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吴声白副译审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德语负责人庄雯编辑领衔的、由中德两国专家组成的编委团队对译稿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誊写、审校和加工,为著作的出版做了大量付出。
11月15日,“中华经典诗词外译出版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隆重举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教授,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编审,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教授,上海译文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朱亚军编审,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桂乾元副教授,新书主编、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原院长虞龙发教授,新书主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吴声白副译审,上海三联书店研发部经理陈马东方月副编审,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原主任张宝发编审,新书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德语负责人庄雯,新书责任编辑、上海三联书店编辑王赟,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代表参与会议。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认为,《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的出版,既填补了中国古诗词德文翻译史上的空白,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可贵尝试。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教授认为,《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的出版有助于向德语国家的读者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认为,《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不仅是对经典诗词的翻译与注释,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上海译文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朱亚军认为,出版《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不仅有意义,且很有难度,体现了上海三联书店的出版实力和责任担当。与会的其余专家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的出版以及谭余志为创作《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而倾注的非凡智慧和卓绝毅力给予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