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位意大利人的姓名命名的陶瓷罐,为何来自遥远中国的福建德化?
古代中西方的文明对话与商业交流,将通过这位著名旅人的视野呈现。明天开始,上海博物馆将在人民广场馆二楼第二展览厅举办“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以纪念著名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展览从28家中意文博机构中遴选出204件/套展品,为中国观众全面展示马可·波罗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故事。
绘制于1511年后的版画《威尼斯城市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留存的大型城市鸟瞰图之一。画面上方描绘着商业之神墨丘利,海神尼普顿则骑着海豚穿过港口,现实场景与神灵融为一体,象征着威尼斯这座国际贸易中心海上商贸活动的繁盛。从这张图里,可以清晰看到威尼斯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也使它成长为东地中海的航运与贸易中心。展览第一部分“商业之城”,让观众看到了马可·波罗生长的城市。
一件白釉瓷碗,碗底内侧用褐釉画上3个大点,中间一条细线穿过。经过研究,这种元代的碗是航海时“指南浮针”所用的针碗。使用时针碗水面漂起浮针,碗底图案则协助表明方向。作为中国的伟大发明,北宋时已有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而元代针碗则是这一发明最早的实物见证。这些文物也见证了展览第二部分的主题“双向交流”。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元所制造出的“至元通行宝钞”,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发行,是元代使用时间最长的纸币。那时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元代的都城。元代三个都城——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分别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内蒙古草原锡林郭勒盟的金莲川草原、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钱币是经济的象征,是城市繁华的见证。当时都城的状况令马可·波罗感慨,“建筑术的巧夺天工,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展览第三部分“三都所见”,让观众跟随马可·波罗的视野去观察当时中国的盛大宏伟。
杭州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开放富庶的大都市之一。南宋时期李嵩(款)《西湖图》卷让观众见证了当时杭州的风貌。得益于商业道路畅通,江南的商品经济和文化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展览第四部分“世间熙攘”正是旨在呈现当时变化中的时代面貌。
一件白色小瓷罐,瓶口四周“长”出小耳朵,身上覆盖着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是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藏品,产地却在中国福建的德化。这件被称为“马可·波罗”罐的小瓷瓶被认为很可能是由马可·波罗在1295年带回自己的家乡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载了当时德化烧制白瓷的场景。
元代疆域辽阔,交通发达,加之推行大规模的官营航海贸易政策,许多西方商人、传教士和探险家前往东方寻求贸易机会,马可·波罗是其中代表之一。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当时元朝四十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观众也得以在展览第五部分中一窥这些“远行者”的足迹。
“在亚欧大陆上,从陆上丝绸之路过渡到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巧合地走了这完整的一段。他从陆路上来到中国,又从海路上回到威尼斯,走完了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里程,用他的所见所闻构筑了这一段历史画面。”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王樾表示,这个展览想呈现的就是这一幅历史画面,而马可·波罗是一个标杆人物,也是一个隐喻。
今年4月,上博与威尼斯市政博物馆基金会曾在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府联合主办“马可·波罗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经过上博与意方策展人重新策划,基于中国文化语境,对展览叙事、展品选择、展陈手段等方面调整优化之后,再于上海亮相,侧重展现东西方文明对话,新增更多珍贵档案材料和考古发现,集合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与国内众多博物馆的馆藏精品。
据悉,此次展览中意方展品多为珍贵文书,文字较多,为便于观众理解,策展团队做了大量阐释。因古籍珍稀,部分文书仅能以45-60°展示,展厅灯光也为保护文物适当调暗。除展品外,展厅还以影片及香氛等形式进行辅助展示,调动观众通过视觉、嗅觉沉浸式体验。
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安缇雅表示,本次展览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们回顾中意交流的历史,希望将意大利和中国等伟大文明的“新奇事物”,提升到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理解的高度,进一步开展宝贵的对话和卓有成效的交流。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马可•波罗并不是孤独的行者,在他的同时代,丝路古道上,东来西往的商人和使团、信仰者和艺术家络绎不绝。从这些历史中不难发现,各个文明皆有所长,并始终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期望通过展览构筑出的历史画卷,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那个较早的全球化世界,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