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于学忠来要军饷,张学良问:“你是想人数实发,还是主官包干”。于学忠了

喷火龙来了 2024-11-23 12:07:09

1927年,于学忠来要军饷,张学良问:“你是想人数实发,还是主官包干”。于学忠了解两种发饷区别后,果断选择了按人数实发。因为性格实诚,竟意外获赠16万多人的部队!

于学忠,字孝侯,1890年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普通村庄。自小家境贫寒,但他志向不凡,想从军立功,为家乡争光。1908年,于学忠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那时的他还只是一名瘦弱的少年,却满腔热血。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北洋武卫左军,任排长、连长。基层的军旅生活让他体会到军中的冷暖,锻造了他的坚韧性格。部队里的训练枯燥,但他始终坚持,逐步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指挥官。

1921年,川鄂战事爆发。于学忠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受到了吴佩孚的赏识,从团长一路升任旅长、师长,后来又成为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这段时间,他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展现,也逐渐在军界有了名气。

1926年,吴佩孚兵败,于学忠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吴佩孚被打败后,他不得不离开军队,回到山东老家。这段时间,他心情沉重,感到迷茫。回到家乡的日子,并不容易。看着家乡依然贫困的模样,他深知自己不能就此放弃。

东北的张作霖正在招兵买马。于学忠决定投奔张作霖,加入东北军。这一决定,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1928年,他任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重新回到了军界的舞台。此时的于学忠虽不再年轻,但军中历练多年的他,已经练就了沉稳和老练的性格。

1927年,于学忠前往张学良处请求发放军饷。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刚刚接手东三省的大权,正处于稳固政权的关键时期。当于学忠站在张学良面前时,张学良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你是想按人数实发,还是主官包干?”

于学忠愣了一下,随即做了个选择,果断选择了按人数实发。张学良笑了笑,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这看似简单的决定,却深刻影响了于学忠的命运。 他的实诚态度打动了张学良,不仅得到了军饷,还被意外委任指挥16万人的大军。这16万人,是张学良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张学良愿意将这支部队交给于学忠,是对他能力的高度信任。

接过这支16万人的大军,于学忠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面对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的部队,他没有退缩。他深知,这支部队不仅仅是军人的集合,更是张学良对他的期望。他迅速展开整顿,严格训练士兵,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他注重军纪,不徇私情,对士兵们关心体贴,又不失威严。逐渐地,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士气高涨。

在他的治理下,东北军逐渐从一支杂牌军,变成了战斗力强劲的精锐之师。士兵们对他充满敬畏和信任。于学忠的实诚和担当,为他赢得了部下的拥护和上司的赞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于学忠深感愤怒,但在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下,东北军未能抵挡日军的进攻。他带领部队撤往关内,心中的愤恨和无奈交织。他明白,此时的中国,正需要更多的力量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学忠担任国民政府鲁苏战区总司令,率部与日军激战。他曾多次参与华北地区的重要战役,奋勇抗敌。虽然战事艰难,但他始终坚守阵地,誓死不退。他的爱国精神和军事才干,受到了国民政府和军界的高度认可。.

1949年初,于学忠随着局势变化,选择隐居四川乡间。那时的他,已不再年轻,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与变局,看尽了世间的风云变幻。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号召,迎接解放,选择为新中国服务。 于学忠曾担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在那个动荡而激烈的年代,他选择了顺应历史的潮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他的晚年生活虽然平静,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以实诚为本,敢于承担责任,忠诚于国家和民族,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0 阅读:114
喷火龙来了

喷火龙来了

你喜欢的,才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