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23日电(李自曼)“巨灾保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中国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932亿元,明显高于去年同期,这对提升巨灾保险保障水平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副司长卜凡伟在中国人保集团举办的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险管理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说。
中新经纬查阅资料发现,自2014年宁波、深圳、云南、北京和重庆成为首批巨灾保险试点以来,保险行业已推出实赔型、指数型、综合型等多种巨灾保险产品,保障对象逐步向财产、人身、灾后救助等责任延伸。
今年以来,多地在巨灾保险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协作机制等方面取得进步。例如,今年2月,河北落地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综合巨灾保险,将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暴雪等各类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连同启用蓄滞洪区导致的水淹全部纳入保险赔付灾因,成为全国首款综合巨灾保险方案。
今年8月,台风“摩羯”带来的损失引发关注。面对灾情,人保财险迅速启动大灾理赔应急一级响应,截至9月18日9时,人保财险总赔付金额超10亿元。
快速对巨灾带来的风险进行定损、理赔背后,中国人保建设的巨灾风险承保管理可视化线上平台和巨灾风险减量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保财险风险减量服务部负责人帅玉廷指出,巨灾风险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看不清、算不准、防不好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减量服务的开展。为更好地协助政府,帮助客户明确风险、定位痛点和精准防护,中国人保搭建巨灾风险减量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巨灾安澜”,可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模拟、预警以及损失评估。
此外,中国人保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据人保财险风险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晓翾介绍,PICC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是中国人保自主研发的产品,它采用了国际巨灾模型的标准框架,并结合了最新的活动断层理论研究成果和最经典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在研发过程中,利用中国人保在历史数次地震中积累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反复校验和优化。使得模型更符合保险业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地震建筑在遇到地震灾害时的真实历史性情况。
丁向群表示,未来,中国人保将持续加强全流程巨灾风险管理创新探索,积极延伸巨灾风险管理链条。将保险服务从传统事后补偿升级为全流程风险管理,构建涵盖保前、保中、临灾、灾中、灾后的“五位一体”风险减量服务闭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孙祁祥指出,高效的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取决于许多条件和因素,包括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然而,重要的前提是清晰认识巨灾风险特性。中国人保通过自主研发地震巨灾模型、建设巨灾风险管理平台等举措,对于提升中国巨灾保险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