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图看剧”、连刷戏剧节……你是“戏剧特种兵”吗?

羊城派 2024-11-23 16:12:31

为了去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00后男生潘雨春的行程堪称“特种兵”:他早上4点半起床,坐出租车到兰州站,再经过几次中转,晚上9点半才到酒店。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剧社成员沈子曰,常常“跑图看剧”,追着巡演路线在不同城市看同一部剧。今年,她北至哈尔滨,南至深圳,还在上海接连看多场戏,一天最多看三场。

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华花,在阿那亚戏剧节时,一天从早到晚看戏,甚至临时收票看剧。她一边赶场,一边吃热狗充饥。

如今,年轻人为何热衷成为“戏剧特种兵”?

感知到一部戏剧情之外的精神力量

在剧目和周边活动密集的戏剧节中,戏剧能满足年轻人的各种需求,让远赴一地成为值得的理由。

今年,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在四川西昌举办。长途跋涉的潘雨春观看了开幕大戏《星回》,虽然他听不懂彝语,但仍从剧中的画面中感受到深深的共鸣。“来戏剧节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见见世面’。今年有11个国家的艺术家带来100部戏剧,我可以集中看到这个世界最新的艺术,拓宽我的认知。”

作为大凉山戏剧节艺委会艺术总监,濮存昕每年都会来到这里。“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把时间固定住。”对于濮存昕来说,戏剧节也不仅仅是看戏,“这儿温差大、日照足,你吃过这儿的苹果吗?是酱红色的;还有土豆,我都想在拉杆箱里装几个带回去。”

胡欣雅是戏剧节的志愿者,来自成都。她第一次来到西昌,“看了戏,认识了朋友,不虚此行。”她觉得在大凉山看戏与在大城市的体验不同,这里观看戏剧更加专注。“最让我感动的是各种各样的谢幕,全组人员手拉手,有一种剧情之外的精神力量。”

艺术超越国界,戏剧连接世界

“艺术是超越国界的,在数字时代,戏剧仍然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它让人们彼此靠得更近。”这是国际戏剧协会摩洛哥中心主席雷塔法·阿尔在2024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上所说。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遇见’‘碰撞’‘交流’‘影响’,这不仅是相互深入了解的有效渠道,更能产生新的艺术解读、新的演出样态和新的文化意义。”著名导演王晓鹰认为。

在这场充满跨文化交流的戏剧节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通过戏剧搭建了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大凉山戏剧节不仅为不同文化提供了相遇和碰撞的舞台,还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和艺术教育活动,推动了全球戏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戏剧成为了连接世界、促进多元文化对话的重要纽带。

戏剧会成为越来越寻常的生活方式

今年大凉山戏剧节为年轻人设立了“高阶玩法”——“自然戏剧实验营”,招募9组非戏剧专业的年轻人进行创作。活动让参与者以万物为角色进行故事创作,并以慢综艺形式呈现创作过程。年轻人围着篝火讨论作品,尽管有的并未完成作品,但他们的诚实态度受到濮存昕的赞赏。“他们把‘不知道’拍出来了,非常诚实,挺好。”

华花是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成员,她在阿那亚戏剧节观看了一场希腊语剧本朗读,尽管不懂语言,但身临其境的环境和情感触动让她感到震撼。“我感觉特别震撼和美妙。”她喜欢在剧场中感受浓缩的情感和故事,与演员一同经历喜怒哀乐,回程时她常常陷入深思。“回来的路上百感交集,都是和自己交流的,是很美妙的时刻。”

“戏剧特种兵”对于青年戏剧导演丁一滕而言并不陌生,他曾是北国剧社的成员,沉浸在北京的各大剧场中。“我不停穿梭在北京各个剧场看戏。”他相信,戏剧将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生活方式,年轻观众将随着时间继续走进剧场,戏剧的观众层次将更加多样。“那中国的戏剧观众层次就会更多样了。”

沈子曰喜欢上海的剧场环境,剧场之间距离近,便于“戏剧特种兵”高效换场。“看完一场可以立即转场去看下一场。”她还通过看戏结识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戏剧成为了她的新社交方式。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