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昌
生日又到了,已是77岁老人的我,每当生日就会想起逝去的亲人,父亲、母亲、妻子……
老伴要是活着,也满70周岁了。
有一首歌唱道:“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谢谢你给我的爱……”
我的老伴就是我的“小芳”。
外人总说,无论从哪方面讲我们两个都是门不当户不对的,我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她是乡村七年制学校的学生,我家是知识分子,她家是老贫农;我是“黑五类”子弟,她则根正苗红……
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环境,我们彼此相爱了。
正当要谈婚论嫁时,她的养父母知道了我的出身,坚决不同意这宗婚事。确实,那时候,我正背着沉重的家庭包袱,父母戴着“黑帽”正在乡下被监督劳动,而我作为一个知青无家无业,无依无靠,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推向“火坑”!我能理解。
但我的小芳她啼哭不止不肯听从,父母无奈只得依了她。她是一个抱养的独女,她的养父提出要我改名换姓入赘为他家顶门立户,我说,我可以照顾你们,改名换姓不可能;将来有了孩子可以有一个随你姓,给你顶门……就这样双方妥协我和“小芳”终于走到了一起。
婚后,我们小两口一起回湖南老家看望我年迈的父母,途经长沙时,在烈士公园拍下了一张“新婚照”。
居家过日子,没有马勺不碰锅沿的,我们也发生过争吵,争得脸红脖子粗时,这就会说当初你哭什么,你要遂了你父母的愿咱们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她说,我是看你恓惶才跟了你。我说咱们又没一起生活过,你怎么知道我恓惶。她说吃屎(知识)青年还不恓惶。彼此一笑,一场争吵就此化解。
我找了农村姑娘这件事,很快在县里知青中传开了,有人不屑地说,瞧他能的,找了个农村老婆。高我一届的同学孟昭文,是知青中的老大哥,他听了后,叱责说,你们还有没有一点同情心,老陈要不是家里有那点渣,谁愿意走这一步,再说了人家也是明媒正娶。
每当想起这段经历,非常感激我的老伴,她是我人生的恩人,是她,使我一个大龄青年有了家庭,不再孤独,生活上受到她的百般呵护。
我们组建了家庭,携手同行44年,她具有山西女人的美德,心地善良,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相夫教子,和睦邻里。有口皆碑。
岁月的河流无声流淌,风风雨雨中有欢乐也有争吵,但我们都走过来了。后来,父母平反回到北京,我也根据知青政策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后又购买了三套楼房,虽然面积不大却有了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我们赡养了她的养父母,照顾了我的父母,安葬了4位老人;抚养了两个孩子,照顾大了孙女。
正该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时候,妻子不幸罹患癌症,两年多的时间里饱受病痛折磨。多方医治,寻方问药,终究回天无力,撒手人寰,年仅65岁。我把我的小芳安葬在了京郊一处公墓,让她成为“永久”的北京人。
贤妻驾鹤西去,不再遭受病痛折磨,不再被嘈杂打扰。而我,“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我的小芳梦里相见,相顾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