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贺王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智能技术正深入各行各业,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正蓬勃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对数字化等新型人才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已迈入深水区,且叠加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新的形势下,目前市场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应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化人才?《证券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人力资源行业上市企业科锐国际的高级副总裁曾诚。
在曾诚看来,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体现在数量上,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导致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现有的人才供给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前沿技术方面,人才短缺的现象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体现在质量上,曾诚表示:“如今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IT技能,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而当前市场上具备这些综合能力的数字化人才相对稀缺,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积极主动拥抱市场变化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目前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例如,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对于新兴数字化人才更是求贤若渴。
“数字化转型的各个岗位都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首席数据官、首席信息官、云计算专家、数字化转型规划专家、数据治理专家等岗位。”曾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数字经济、国企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多重背景的叠加催化之下,企业基于业务布局的需要,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展开数字化转型,并且越来越重视数字化人才。”
而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曾诚认为当下阶段的数字化人才应摒弃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思维,并积极拥抱市场变化向复合型的人才靠拢。
“从我走访的大量市场企业主招聘需求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每个季度对人才的需求都在变化。”曾诚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变化的时间正在缩短,这也意味着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技能硬实力以及跨界学习能力的软实力要求都在不断提升。
曾诚表示,外部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企业内部发展需求的变化,都要求企业的数字化人才拥有更多元化的技能,来应对更加复杂和多变的业务场景。“相较之前,企业对拥有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高,数字化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技能广度与深度,更要具有行业知识,理解业务场景、技术逻辑和产品。”她说。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的大潮也带动了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曾诚认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产业的融合发展,企业也需要有国际化水平的数字化人才。
“由内而外”数字化变革
在曾诚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人才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措并举,“由内而外”推动数字化深度变革。
以科锐国际为例,曾诚表示,科锐国际作为一家发展近30年的企业,也正在积极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坚持数智赋能提效。一方面,公司强化内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技术和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流程,通过AI等数字化工具提高内部协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数字人才持续优化公司数字化产品,例如打造了各垂直招聘平台、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人力资源管理SaaS(软件运营服务)等产品,构建人力资源合作生态。
因此,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曾诚建议,企业要有开放的心态,内外共建注重吸引具备跨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数字化人才,来搭班子解决问题;同时要注重数字化人才培养,给予数字化人才时间和空间,强调成长性思维,让人才不断地在项目中锻炼,形成适应当下和未来的选拔、培养与任用的有机闭环。
“未来随着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持续渗透,数字化人才除了之前提到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战略眼光、数字思维、创新精神。”曾诚谈道。
曾诚以数字化战略管理人才举例,这类人才需要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至少3年到5年的产业发展前景有所了解,甚至需要懂一定的技术,同时也要去做规划、咨询,跟一线业务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等等一起去研讨,最终形成一个可落地的方案。这类人才在各大企业都是非常需要的,是很多企业所青睐的数字化转型的领军人才。
此外,面对新兴产业及未来科技人才需求的问题,曾诚表示,新兴产业及未来科技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企业应该前瞻布局新兴技术及未来科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例如人才培养应注重跨学科教育,培养具备综合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让人才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经验。
最后,面对求职者,曾诚表示,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更新迭代迅速,求职者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此外还需要提升跨学科能力以及注重培养国际化的视野,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