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推动体重管理的道路仍有不少挑战。减重诊疗标准缺失如何破解?近期上市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火了”,谁能用?
11月22日-23日,第八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代谢病-医工融合前沿学术会议暨华南体重管理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其间,《实用肥胖症治疗学——“3+N”多学科精准诊疗》新书正式发布。
肥胖引发系列健康问题
目前缺失减重诊疗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10月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超过50%。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全国超重和肥胖的人数高居全球第一。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会由此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部分肿瘤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占全国医疗总额的21.5%。
本次论坛设立了糖尿病肥胖前沿论坛主会场,以及临床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会议、青年人才专场(糖尿病肥胖转化热点)、华南体重管理学术论坛、糖尿病与肥胖护理专场四个分会场。
现场不少专家表示,肥胖带来的危害显著,但在推动体重管理的进程中仍有不少阻碍。例如:社会层面上的减重管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减重诊疗标准缺失,居民对肥胖的防控意识不足,医保对减重药物的报销力度不够,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对肥胖防控知识的储备相对欠缺等。
肥胖症实用新书发布
“3+N”模式精准诊疗
基于肥胖治疗当前现状,11月23日上午,由国内临床一线医生及科研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历时三年编撰的《实用肥胖症治疗学——“3+N”多学科精准诊疗》在论坛上正式发布。
该书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篇为总论,介绍肥胖的流行病学、危害、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目前对肥胖的评估;第二篇为肥胖症的治疗,介绍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方式;第三篇为新技术在肥胖症治疗管理中的应用,介绍了免疫治疗、肠道菌群和智慧化手段在肥胖症中的应用;第四篇结合临床案例,剖析解读了“3+N”模式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减重中心主任陈燕铭教授介绍,医院减重中心在国内率先组建减重联合团队,采用“3+N”多学科联合精准诊疗模式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肥胖症。
“3+N”诊疗模式即以内分泌学科为主导,“3”即在传统的营养+运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N”即西药、中医药、针灸或者微创减重手术等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自2020年开诊以来,已成功诊治千余名肥胖患者,总有效率达到80%以上。
此外,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体重管理分会同步成立。中山三院减重中心副主任陈图锋主任医师介绍,该学会将通过跨学科联合,探讨制订行业及地方标准,形成治疗指南,使肥胖症的治疗规范化标准化,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肥胖症体重管理服务的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让肥胖患者少走弯路。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谁能用?
就在上周,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盈)正式在中国上市。一时间,这款“减肥神针”吸引了广大群众关注。
据悉,该药品有严格的使用指征。使用者的初始体重指数(BMI)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大于等于30kg/㎡(肥胖),或在27kg/㎡至30kg/㎡(超重)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适合的。”陈图锋表示,该药品对于重度肥胖患者而言效果有限,使用三四个月以后往往会进入瓶颈期,一旦停药将可能出现反弹。
专家建议,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患者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做好评估以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体重管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链条,除了使用药物治疗,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需要贯穿始终。
文、图|记者朱嘉乐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