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24日,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玉林师范学院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广府文化论坛”在广西玉林召开。
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河南等地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广府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分别从广府语言与艺术研究、广府文学研究、广府历史与地理研究等五个方面,思考在新时代如何把地方文化的艺术创造力与中国文化价值相融合,打造广府文化的国家级符号表达和文化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广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广府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与基础研究
广府文化的研究面临新问题,但关于广府文化的起源、传承方式等仍是核心命题。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大兴教授聚焦广府文化的发源地。针对广府文化起源地的三个主要观点,即广信说、南雄珠玑巷说、番禺说,逐一考辨,条分缕析。
广府文化的基础研究也得以拓展。一是深挖广府地方资源。屈大均和黄节的诗歌成为研究热点,粤方言俗字和粤语也成为语言研究的重心,北部湾商业发展和家族文化、广西“葛洪”文化、冼夫人崇拜成为广西籍学者关注的重点,岭南文人及其思想研究也逐渐增多,如骆秉章、李彦章、况周颐、阮元等。
二是着力挖掘广府民俗的活态传承。学者们对桂东南粤剧、粤西木偶白戏、南音的传承,广府民俗如盘古王诞、佛山乡村醒狮、传统婚俗、饮食习俗的现代价值,对漓江水上人群文化进行口述史考察,民间工艺如广绣、石湾陶艺、芒编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路径等问题予以关注,并探讨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发展。
强化广府文化传播的国际视野
广府文化内涵丰富深邃,在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过去的研究多侧重挖掘其地方性文化和内陆性符号意义,本届论坛则聚焦海丝文化浸润下的广府精神内涵,从濒海商贸、中西文化融合探讨广府文化的外向性传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恩维针对目前对文化遗产的故事内涵阐释不够、中国故事符号化传播不足以及未能很好地用现代方式书写中国故事等问题,探讨如何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
陈教授指出首先在“世界—中国”文化场域中阐释中国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价值通感体系。
再者创新话语与传播体系,整体提升文化遗产价值的文化接受度;同时,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全方位开展文化遗产中国故事传播,提升公众的认同度与参与感。最后,由“专家供给”向“观众需求”转变,创新文化遗产故事传播方式。
推进广府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结合
广府文化论坛打破学科壁垒,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在碰撞中兼容,探讨广府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以及如何让广府文化发挥其精神引导属性,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中来,为社会治理提供精神支撑与价值引导。广府文化与社会治理成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彭本利教授针对九洲江流域提出治理措施。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纳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范畴,并将九洲江作为国家级跨行政区生态补偿的试点流域。
九洲江流域的治理有助于玉林市融入自治区的“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实施玉林“东融、西联、南向、北辐”开放战略,构建玉林“通江联河达海”新格局。
玉林作为广府文化地区,与广东广府文化地区形成精神联通和经贸互动,九洲江流域治理有助于形成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突破口和契机。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方丽萍教授以郁林州博白知县与环玉书院来管窥清代基层正印官书院教育与社会治理的问题。
历史上这些地方知县绝大多数均亲自到书院授课、考课生童,主持祭祀,为书院筹集经费,建设学宫,以惜字所等倡导士民崇文重道,从而化育民风,嵌入社会治理的肌理。
文|记者何文涛通讯员江曙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