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4年,南京警备区司令曾万标大校的儿子来信,讲:“团里其他年轻同志都调走了,

1974年,南京警备区司令曾万标大校的儿子来信,讲:“团里其他年轻同志都调走了,只剩下我们两个了,您能不能也把我调回城里?”曾司令回信:“别人能回,你不准回,组织要你到哪里,你就顶在哪里。” 老将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一辈子恪守原则,从不为个人谋私利。1971年,南京警备区司令曾万标大校(1961年开国大校)正在办公,门口岗哨打来电话,报告:“首长,门口来了1位年轻战士,自称叫‘曾泽望’,是您的侄子。” 曾司令听后,他喊来警卫员,嘱咐:“我侄子过来看我,你把他领到我家里去,我忙完工作就回去。”深夜时分,曾司令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来,家里一片欢声笑语,几个孩子打打闹闹。曾司令饭都没吃,就把侄子叫进屋里,询问了“这段时间的训练、劳动情况”,连连点头赞许。 到了饭桌上,曾司令又连连给侄子夹菜,讲:“来了这里,就要像自己家里,今晚咱们爷俩一起睡。”夜里,叔侄俩抵足而眠,曾泽望有些忐忑地讲:“叔叔,这次我回去探亲,是为了订婚,您能不能帮我买一块中山牌手表(当时有钱也买不到)?带回去当做订婚礼物。” 曾司令却讲:“娃娃,现在物资紧缺,如果我‘走后门’买了手表,就有普通群众买不到,这件事我不能办。”第2天,侄子准备返回宁化老家,曾司令派儿子把侄子送到车站,又将30元钱塞到侄子手里,讲:“回去给新娘子带些礼物吧。” 1974年时,曾司令在部队服役的儿子来信,讲:“爸爸,这个地方工作实在艰苦,每天都要下田插秧。和我同一批入伍的73位同志,已经调走了71个,只剩下我们2个了,您能不能把我也调回城里?” 曾司令读完来信后,立即提笔回信,嘱咐道:“别人怕苦怕累,我的儿子不能怕,更不准回来。组织安排你到哪里,你就要像一根钢钉一样,给我牢牢钉在哪里。”最终,另一位年轻战士也调走后,只剩下曾司令儿子一人,他选择坚守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