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贺王娟
日前,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将植被生态、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等7大类21项定量化遥感共性产品,通过“星图云开放平台”上云开放,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门槛降低,遥感卫星产业走入大众生活再进一步。
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将大量的遥感共性产品上云,对于遥感产业来说具有很好的推广效应,大大地降低了遥感数据获取门槛,拓宽了下游应用用户的广度,不管是大企业、小企业乃至个人用户都可以获取由“国家队”生产的权威遥感数据,让遥感赋能千行百业得到推进。
据介绍,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中心此次创新成果是将多源国产卫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定量化、高效率的共性产品生产并通过星图云开放平台上云,实现遥感能力标准化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遥感大国。空间技术进步让上游卫星制造及发射成本和门槛降低,在轨卫星数量增多,数据获取能力和资源丰富度大幅提升,但在实际应用层面,遥感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应用还存在使用成本高、效率低、利用率低等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遥感信息提取利用率还不到获取量5%,迄今积累的遥感数据还有95%从来没有人看过。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遥感卫星产品大规模应用还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在他看来,数据成本问题包括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成本,需要降低成本让更多用户能够承受;同时卫星数据精度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其次遥感技术的应用和维护需要专业知识,目前在这方面还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基于此,业内专家认为,大量用户在遥感数据的获取、技术处理、产品加工和信息分析等方面面临很多共性问题,而这些共性需求的解决是实现遥感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基础环节,因此研制和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的系列遥感共性产品,是大幅度降低遥感应用门槛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推动产业商业化应用也是整体降本的手段之一,浙商证券研报指出,目前我国遥感数据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以支持定期或不定期的普查、调查和监测为主,单个部门对数据的更新频率需求有限,卫星交由商用公司进行运作可以最大化调配资源和功能,用市场化的方式更快速、高效地满足多个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减少冗余、闲置和资金浪费。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农业、国土、林业、水利、气象、海洋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多行业的应用模式,进一步释放了行业需求,叠加社会资本参与遥感卫星产业积极度提升,产业商业化趋势明显,预计未来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加的背景下,遥感卫星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浙商证券预测,未来十年遥感产业有望保持高景气度,其四大增量包括下游多行业应用、单客户价值、AI挖掘数据价值以及全球数据采集,到2028年我国商业遥感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40亿元。
为持续推动产业下游规模化应用,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表示,将对接真实性检验国家站网和国家业务平台,形成算法优化创新链,提升国产卫星共性产品准实时生产能力;将基于星图云开放平台,形成共性产品应用链,提升我国遥感发展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