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词的女儿”(3’06”)
[同期]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片段)
我的重点是传承,我就教大家吟诗,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
[解说]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始终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同期]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张静
叶先生她以一己之力,不仅自己领略到了古典诗词中的美好,更重要的是她把诗词中的美好可以播撒到全世界,让更多的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能够获得诗词的引领,能够借助古典诗词看见光,获得温暖。
[解说]许多人说,从叶嘉莹的诗词与她的课堂中,追寻到了美好的情愫,感受心灵被滋润,拥有了前行的力量与希望。
[同期]南开大学1977级学生 王宇建
叶先生1979年回国来讲学的时候,我们是她的第一批学生,让我们整个领略唐诗宋词那种丰富的画面,而且她的家国情怀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追随叶先生,追随她的诗词的足迹,她的诗词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
[同期]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范湘晗
叶嘉莹先生对我来说就是精神上的引领者。因为一直是很想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也是受到了叶嘉莹先生的鼓舞,来到南开大学文学院学习古典诗词,一个是爱国的精神,一个就是诗词理念的传承,我觉得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去影响了我。
[解说]叶嘉莹曾先后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奖项和荣誉称号。
[解说]浓厚的家国情怀、勇毅的文化担当使她超越了“小我”。叶先生所追求与传递的是一种大美。她带领青年一代回望历史深处——那里有李白的故乡明月,也有辛弃疾的灯火阑珊,赤诚、热血、踌躇与孤寂都被深情地埋在诗中,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同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卢 桢
我觉得叶先生给南开大学植入了一颗诗词的种子,这个种子是我们最为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会珍惜这样的财富,持续地把种子种在南开,种在天津,服务中国,也把中华诗教的这样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文化精神,我们要把它传播到全世界。
[同期]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叶嘉莹92岁时讲座资料画面)
“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希望莲花虽然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可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我们把我们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李帅、刘润芝、胡震泽 天津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