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良渚叙事比申遗成功时有了更大突破

钱江晚报 2024-11-26 13:54:22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黎明

第二届“良渚论坛”设置“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邀请世界专家对良渚考古研究的系列新发现、新成果进行讨论。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出席该对话活动的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赵辉对良渚遗址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2001年正式提出,经历了预研究等数阶段工作后,于2016年完成第4期结项。

“所谓探源,即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更具体的说是探寻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赵辉说,人类社会从蒙昧到文明,标志就是古代国家的产生。

从殷墟,到二里头,再向上追溯,更原始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

据赵辉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就已开展相关探源工作,但力量比较分散,也比较有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后在几个重要的、距今3500—5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就包括良渚遗址。

“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不仅构成了长江下游邦国文明形成的关键证据,也是证实多元一体‘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辉说,2002年开始,良渚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赵辉表示,从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所需要的人力和粮食以及各地出土的玉器看,良渚社会内部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接近“地域国家”形态,而非仅仅是若干城邦国家的联盟,这些发现都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的确切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反山、瑶山等遗址的发掘,为人们带来了重要启发,超出了人们对原始社会认识的边界。”赵辉说,也是从那时起,“良渚”在考古学界的话题度越来越高,良渚文化也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

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良渚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与发展的生动历程,揭示了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的治水智慧,也摸清了良渚遗址核心区现存遗址点的家底。

赵辉表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包括良渚遗址在内,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发掘与研究,人们可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填补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良渚遗址的发掘研究也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良渚文化的新故事还在继续发生。赵辉说,近年来的研究,将良渚文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对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完整描述等,都是良渚申遗文本中没有的新内容。“长江下游区域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文明演化进程,展示着我们的叙事比五年前良渚申遗时大大突破,良渚的故事也更加丰富和生动。”

谈起本届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赵辉表示,与会嘉宾围绕良渚文化等,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探讨其不同特点和共同之处,以及东西方文明的历史走向差异等,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良渚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

0 阅读:11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