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赵茜郭婧
这几天,世界文学的星空因良渚而璀璨。
11月26日上午,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分论坛继续在杭州良渚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中外作家来到现场,从各自关注的文学题材出发,围绕“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展开讨论。
论坛八大主题包含人类发展、社会发展、文学发展、文明演进等时代命题。
从“中外作家眼中的丝路文明及文学交流与互鉴”到“中外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学互鉴中的传承与发展”,从“中外作家眼中的城市文学创作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再到“网络文学与东西文明交流互鉴”,每位作家的发言都让本届良渚论坛主题“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含金量持续上升。
闭幕式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以文学凝聚全球共识
文学是时代价值的载体,也是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分论坛后的闭幕式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部主任许钧宣读“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共识”。“文学”共识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展开,希望能以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树立文明多元的价值理念,共同培育作家和评论家队伍。
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位作者代表走上舞台,共同见证《与良渚相遇》作品集的发布,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世界文学的奇妙交响。
闭幕式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闭幕式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架起民心沟通之桥
文虽不同,心可以相通。现场,许多作家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家都谈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影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文学就是一扇联通的窗口。
PanPikWah(潘碧华)说自己是第三代华人,马来西亚有1300多家华文小学、100多家华文中学,9所大学设有中文系,学校的华文课教学以中文文学为主,中国诗词、小说、诗歌、散文等。印尼作家JeanneLaksana(袁霓)更为感慨,她从自己的印尼语名字带出了那段无法使用华语的时光,但好在通过文学互译,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在法国作家JoséAntonioFunesRodríguez(何塞·安东尼奥·富内斯)的眼里,拉丁美洲有许多中餐馆、针灸室、孔子学院,这些都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作家李继凯所言,在现代人们通过一切手段走向世界,早已突破了陆丝、海丝,还构建了心丝、网丝等,通过文学艺术进行人文层面的交流互通,助力走向人类世界的共享主义。
现场观众。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现场观众。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把握文学的时代使命
还有许多中外作家对传承、对社会提出观点、发出呐喊。
美国作家黄宗之提到了今天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奋斗,我们保护地球、探讨人类的生存境遇,也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未来做贡献,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义务。”
哥伦比亚驻华公使衔参赞SantiagoGamboaSamper(圣地亚哥·甘博亚)是最具国际声誉的哥伦比亚作家之一,他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百年孤独》其实是一部城市史,它反应了拉丁美洲的小区、国家、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也许会是一个缩影,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去了解这个缩影。”
希腊作家TassosLampropoulos的一番言论引起在场所有人的深思,“当下的世界充满了许多知识,但缺乏智慧。我们需要建立新模式,而我们作为作家、诗人、时代的一份子,有义务去建立这种充满道德、慈爱、智慧的新模式。”
中外作家对话。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外作家对话。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交流互鉴,点亮文明之光
“文化交流非常重要,我期待和中国更多交流,和这里居住的人有更多的对话。”马来西亚印裔作家NavinMonogaram说。
在他看来,那些优秀的、能够吸引读者的故事,往往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也相信文化交流在文学塑造中扮演的角色,“最近,很多作家、教育家都在谈论马来西亚的文化和旅游,我想,这些元素可能会在马来西亚文学塑造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汤素兰讲到了儿童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契合之处,“儿童文学是时间概念上的一种文学,它是人类的时间本身,指向人类的童年时代。同时,世界文学概念指向世界的文明和人类的平等,儿童文学则是因我们对儿童的尊重产生的文学,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是文明互鉴的结果。希望这种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文学能在交流中成长,成为更多儿童的心灵避风港。”
现场,还有9位阿拉伯诗人与中国诗人同台吟诵,在他们的用想象勾勒的美好图景中,能看到飞鸟与土地、理解与包容、还有自由与希望。
不过,这些并不足以概括现场交流的丰富程度,从第二届“良渚论坛”出发,越来越中外作家正建立起深厚感情,点亮世界文学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