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探寻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共话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

钱江晚报 2024-11-27 07:53:1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黎明詹丽华

何以中国?何以文明?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平行论坛在杭州良渚举行,主题为“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这是“良渚论坛”首次设置考古学主题平行论坛,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搭建了一个增进学术交流互鉴的平台。

30余位中外专家分享考古成果,共话文明形态多样性,发现穿越历史的文明之光,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再相见

一粒“米”,会以怎样的形式融入古代人类的生活,又将激发出怎样的文明火花?

“一万年前,稻作农业已经在包括浙江在内的长江下游地区产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米田穰说,稻作农业工作量大,对自然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最重要的是,稻作农业需要团队合作,这催生了集体的行动力。“从某种程度来讲,没有稻作,就没有早期的国家。”

考古不仅让今天的人们看到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增进了我们对古代工艺的了解。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认知考古学家史蒂文·米森对良渚古国的精美玉器印象深刻:“在良渚发现的玉器,展现出工匠们惊人的制作技巧,我很期待看到更多良渚古国文明的发展,以及良渚人精湛的工艺。”

同样精湛的工艺,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有发现。

哈萨克斯坦阿尔基·马古兰考古研究所部门主任阿尔曼·贝依森诺夫,和大家分享了塔斯莫拉地区的考古发掘成果。当地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金箔饰品,如老虎、鸟等,造型精细,工艺复杂,展现了工匠高超的技术。

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重现了不同文明中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

希腊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欧律迪斯·凯法利杜研究的区域是希腊南部,这让他想到了在良渚看到的相似地貌。凯法利杜表示,该地区出土的陶罐,其中不少用于安葬,“这和中国仰韶文化里的现象很相似。”

不同考古成果的分享,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看到了其中的相通性。

人相惜

一个没有出现在论坛现场的考古学泰斗,成了论坛焦点之一。

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前一天,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离世。多位不同国家的考古学家怀念这位前辈,肯定他的成就和地位。

伦福儒称自己是“良渚的仰慕者”,曾多次到访良渚,把良渚文化与希腊基克拉底文化做比较研究,并称赞良渚古城考古团队的贡献让良渚文明处在和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

在“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平行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良渚博物院院长、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悼念和致敬了科林·伦福儒:“我们在这里举行主题为‘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的对话,我想这也是科林·伦福儒教授希望看到的。”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教授因诺森·皮吉拉伊也在发言前表达了对科林·伦福儒的感谢和哀思,并表示考古学家之间的交流不仅能给彼此启发,也对考古学本身的发展,对人们深刻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重大。

人之相惜,不仅基于共同的志业,也离不开相似的价值理念。

墨西哥大庙博物馆馆长帕特里西娅·莱德斯玛·保茜说,他们在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中发现,中美洲的信仰体系中人与神的关系和东方文化中尊重自然的理念很相似。“中国思想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观念,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保茜表示,在丰富多样的文明中找到共通点,有助于推动相互间和谐相处,相互成就。

常交流

增进交流,携手共进,是与会嘉宾的共识。

“中亚文明和中国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土库曼斯坦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谢尔达尔·马沙里科夫,致力于马尔吉亚纳地区的考古研究,“中国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马尔吉亚纳的记载,这见证了曾经的交流。今天的学术对话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能在这里互相交流。”

保茜说,在今天,人类在丰富多样的文明中要找到共通点,倾听不同的声音,这也是我们今天携手共进的基础。

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凯法利杜说,在希腊的大学有很多中国学生,她的研究项目就有不少中国学生参与,这增进了彼此的理解。

考古成果的发现,印证过去,惊艳现在,昭示未来。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考古学教授劳尔塔纳·玛丽亚·瓦拉莫蒂说,小米在希腊的传播,就是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借鉴古代文明发展的智慧,共同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未知。

在当天的“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平行论坛上,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同步揭牌成立,该中心将深化拓展良渚遗址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常态合作交流机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说,通过这个平台,良渚最新考古成果将及时向国际社会发布,还会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的考古研究方法,并积极走出去和其他文化展开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互鉴。

0 阅读:5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