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在良渚对话麦家:文学的根本是人心

齐鲁壹点 2024-11-27 09:51:47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孙远明

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在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

谈“交流”

麦家,生于浙江,被称为“中国谍战文学之父”,他创作的“谍战三部曲”,即《风声》《解密》《暗算》广为人知。这次回到家乡,麦家称是以“文学”的身份参加论坛:“我希望在这里结交更多国际上的文学人士和国内的文学朋友。”

彼时,麦家刚刚结束在智利国际书展的行程。在谈到文学交流时,他很有感触:“文学一方面需要孤独的创作,另一方面也要广开眼界,甚至要争吵、争论,在交锋当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灵感。”

麦家的这个文学观点,正契合了此次良渚论坛的主题——世界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他们将在良渚这片土地上,共话文明与发展,展开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谈“良渚”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在作主旨演讲时,麦家把良渚视作一位神奇而伟大的“文明讲述者”,与长城、大运河这些辉煌卓越工程一样,反映了中国举世无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令人匪夷所思又石破天惊的力量,仿佛用水点燃火一样梦幻、神奇。”

麦家说,无论时代如何的喧嚣躁动,无论生活如何的罪和罚,无论人性如何的至暗时刻,我们都要劝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颗勇敢的心,做一个良善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良渚可以作证。他提到,“在良渚,古老伟大的文明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讲述。文明的讲述,从未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停息过,它一直在延伸,漫生漫长,开花结果。”

“我有理由相信这次论坛必将结出不少果实,也许有丰硕的果实,上接5000年前的文明,下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麦家说。

谈“文学”

麦家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说,文学不仅仅是文字,文学的根本是人心。文学就是人学,它既是对文明的一种高度重视,更是对人的一种关怀。

在论坛现场,麦家的几句话,又让大家对文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认为,文学是人们认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常便捷的途径,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它的声音、脚印、影响力,所以,更要让世人听见5000年来中国的讲述。

而如果要让中国文学走出去,和世界各种文学进行交流,首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写好。“自己足够优秀,别人才会主动来认识你。”此外,诸如“良渚论坛”这类国际性论坛也是个很好的文学交流机会。

早前,“谍战三部曲”已经让麦家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作家。后来的十年,麦家将写作重心转移到了“故乡”。用他的话说,是“这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和解。”

如今,麦家的“故乡三部曲”之二,即《人生海海》《人间信》已经出版,并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第三部现在已经写完了,我觉得再修改一下就可以出版。”面对大家的期待,他说。

谈“创作”

两个三部曲之后,会将创作视角投向哪里?

此前,有消息称,麦家会尝试武侠小说的写作。在“良渚论坛”的现场,麦家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浙江作家,我觉得我是有为良渚写一本书的责任和义务的,但坦率地说这不是说写就能写出来的。”

“确实在寻找新的创作题材,我希望有所突破。”麦家说。无论哪种角度,在他自身看来,“说明现在的思考已经从‘故乡三部曲’跳开了。”

麦家把创作生动风趣地比喻成“十年怀胎”,一语道出了背后的不易。创作长篇小说,“坐不住,就写不出来。”麦家的第一本书《解密》便是历经了11年等待,17次退稿,从1991年写到2002年才出版。即便是他写得最快的《人间信》,创作也用了三年半的时间。

创作不单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老天是如此的公平,一方面给我提供了方便,有了写作上的经验和朋友;一方面又给我提供了麻烦,”麦家坦言,“我今天已经不能像40年前一样,一天写十五六个小时,每天晚上4点睡觉了。岁月不饶人,毕竟我也是年过花甲的人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