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是古代惩罚犯人的标志,正确叫法是“文身”不是纹身,本意是指烙铁刻上文字,烧红后印在犯人的脸上。 或在犯人的脸上刻人文字,这种做法叫黥面之刑,是周代的五刑之一,当时被称为墨型,先是在脸上刺字,后用墨或颜料涂在字使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 秦孝公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新法,就有黥刑这个惩罚,当时时为太子的秦惠文王赵驷犯了新法,按照规定惩罚不能落到国家储君身上,秦惠文王因此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但他的两位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商鞅将惩罚推到了这两个人的身上,对公子虔执行劓刑,即割去鼻子,对公孙贾执行黥刑。 除公孙贾之外,历史还有两位著名人物受到过黥刑,一个是黥布,一个是唐朝的上官婉儿。 黥布就是淮南王英布,英布犯了秦法受到黥刑,因有相面师说过他受了刑就会飞黄腾达,所以改姓黥,后来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因背叛项羽被刘邦封为淮南王,最后谋反被刘邦杀死。 上官婉儿也受过黥刑,据载有次武则天看见男宠张昌宗与上官婉儿嬉闹,气得要杀了上官婉儿,考虑到她是个才女就免了死刑,改为在额头上刻字。 于是,上官婉儿在刻字的地方纹了一朵梅花来掩饰,这就是红梅妆的由来,图案纹身也因此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