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一天,一位医生在趁妻子去上班,偷偷取下早已准备好的药包,用水煮开后一饮而尽,没想到喝完后他昏迷了9个小时后,最终醒了过来。然而,就是他的以身试药,最终让中药麻醉研制成功,而且短短两年时间,全国有四万六千余例中药麻醉的手术获得成功。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王延涛
有一天,医院接到了一位大手术的患者,这位患者需要进行一次复杂的开胸手术,手术时间可能会很长。王延涛根据经验,决定使用乙醚麻醉。
然而,随着手术的进展,他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麻醉药效快要消失,而患者的体力也在逐渐恢复。
王延涛焦急万分,知道这时患者可能会醒来并感到强烈的痛苦。正当他准备采取补充麻醉措施时,突如其来的事情让他震惊。
医院的麻醉药供应出现了问题,药厂不再生产乙醚等麻醉药物。无论是乙醚还是其他药物,供货都出现了断裂,医院几乎无药可用。
王延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知道这意味着医院将无法再提供必要的麻醉支持,患者面临着无法忍受的手术疼痛。
更为复杂的是,患者的家属得知这个消息后情绪失控,开始在医院内外大闹。他们声嘶力竭地要求医院提供麻醉药物,甚至怀疑医院是否真的关心病人的生命健康。
“这不打麻药上手术台,不把人活活疼死啊!”患者的家属愤怒地喊道。
看着这些病人家属焦虑的样子,王延涛深感无奈。他知道,麻醉药的短缺并非他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作为一名医生,他仍然感到责任重大。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反复实验,王延涛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新的麻醉剂——这是一种基于中药成分的麻醉药,结合了中医药理和现代科学技术。
药物的配方包含了几种传统的中草药,这些草药在王延涛的实验中展现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可以有效地替代乙醚,且副作用较小。
然而,这种麻醉剂尽管在试管中和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但王延涛知道,只有通过人体实验,才能真正证明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人体实验的危险性,尤其是这种麻醉药物还没有经过充分的临床验证。如果药物的效果不好,甚至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
他决定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亲自试药。他清楚,作为一名医者,若自己都不敢冒这个风险,那如何能向患者和同行展示这项新技术的可行性?
他也知道,这一决定可能会影响到他的职业生涯,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但他心中的使命感和对医学的信仰让他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个选择。
王延涛的妻子是一位医生,她一直知道丈夫为医学事业付出了许多,但她并不知情王延涛正在研发这种新型麻醉剂。
当时王延涛并没有告诉妻子他决定亲自试药的计划,担心她会反对,也害怕她为他担忧。那天早晨,王延涛趁妻子去上班的时候,悄悄地取下了早已准备好的药包。
他将药包中的中药麻醉剂放入锅中,用水煮沸,等药物的浓缩液煮成后,他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
药液进入体内后,王延涛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昏昏欲睡的感觉,整个人迅速失去知觉。他倒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意识渐渐模糊,心跳和呼吸变得缓慢,整个人彻底失去了知觉。
这一昏迷,竟然持续了整整九个小时。王延涛的妻子因为工作原因晚些才回家。当她推开家门时,看到丈夫躺在地板上,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惊慌的神色。
她赶紧跑过去,急忙将他抱起并检查他的情况。经过一番紧急处理和检查,王延涛才终于逐渐苏醒过来,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功渡过了这一关。
虽然头痛欲裂,浑身无力,王延涛却深知,自己此举意味着什么——中药麻醉剂成功了。
他的身体反应和恢复情况证明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不仅让他松了一口气,也给了他巨大的信心。
短短几个月后,王延涛向医院提交了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开始在医院内进行小范围的试验。随着麻醉剂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这种新型的中药麻醉剂逐渐得到了医疗界的认可。
两年后的1972年,这种中药麻醉剂的临床应用已经逐步推广。
全国范围内,已有四万六千余例手术成功使用了这种新型麻醉药,病人麻醉效果良好,手术过程中无痛、醒来后无不良反应,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评价。
王延涛也因此声名鹊起,他的麻醉药研究不仅为中国的麻醉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成千上万的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