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羊晚走进北大:宣讲活动结束了,交流却一直在继续

羊城派 2024-11-28 00:26:35

秋日晴朗,燕园明媚。11月26日,“求贤若渴”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走进北京大学,开展校园招聘宣讲交流会。

“我们期待优秀大学生的加入,成就羊晚集团‘百年文传’高地的梦想;羊晚集团也会全力支持新员工,成就个人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不是来招聘大学生,我们是来邀请引领羊晚集团走向新的辉煌的、未来的社长总编辑、未来的开拓者领航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赖家彦用真诚的话语,拉近了与北大学子的距离。

宣传改革的主力、岭南文化的高地和文化科技融合的先锋,是《羊城晚报》鲜明的标签。赖家彦介绍,当年,习仲勋同志专门为《羊城晚报》题词:“努力把羊城晚报办成人民喜爱的独具特色的新型报纸。”,在一代代羊晚人的不懈努力下,成为了“响当当的岭南文化名片”。

如今的羊晚,依然积极拥抱时代的脉动。

赖家彦说,为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羊晚集团正在主园区建设面向未来引领湾区的文化地标——岭南数字创意中心,依托这一空间搭建高性能的文化大数据中心,助力羊晚集团实现从纸到云、从新闻内容到数据服务的转型升级的同时,服务华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赋能数字文创企业,全力将主园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地。

在交流中,作为北京大学2001届的毕业生,羊城晚报政务新闻工作室副主任李钢被同学们问起当年为何会选择了新闻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又是如何成长的。

“因为这是个很‘好玩’的职业。”李钢说道。

他说,自己本身就向往成为一名记者,去记录时代的瞬间。而当时的广州,是媒体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因此在择业的时候决定去南方,去媒体行业闯荡。2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在采编一线。

“作为一名记者,可以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去了解更为广阔的领域,这会带来个人成长的一种满足感。”李钢说道。

此外,李钢还对学弟学妹们说道,如今的媒体行业,更加重视创新,会带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羊城晚报已经不是一张‘纸’了,会给年轻人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而且随着在这个行业的扎根,会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羊城晚报能够为所有人提供这样一种开放的环境,让你们去成长。”

“我对媒体行业非常感兴趣,但是我的专业领域是政治学,并没有媒体类的学科背景,会不会对进入这个行业带来一些困难?”一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我想澄清一个误区——做记者一定得是学中文或者新闻专业,其实现在的媒体需要的是有思想的人才,特别是跨学科的能力,强调的是具有很强的快速学习能力。”赖家彦说。

羊城晚报社专职编委陈桥生是同学们的“大师兄”。他于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他认为,专业背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底色,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媒体行业中找到自己定位,不断磨合,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那么,进入媒体行业,想要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更看重哪些能力?”有同学问道。

对此,李钢回应说,如今对于媒体从业者的要求是比以前要高很多,除了文字能力之外,还需要有新媒体产品的策划和制作能力,更要有对于新技术,譬如AIGC技术的快速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也有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对于羊晚的“文化大数据中心”非常感兴趣,想知道自己可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桥生表示,“文化”是羊城晚报最重要的底色,如今,羊晚致力于打造“岭南文化第一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齐头并进,努力建设文化大数据中心,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加入。

参加完羊城晚报的宣讲活动后,不少北大学子都对去广东,去媒体行业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是北方人,羊晚招人时会不会有一些地域的偏好?”

“没有。羊晚一直以来都是崇尚海纳百川,而且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

“做一名记者要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

“作为一名新闻人,血脉里就有一种特质——追求作出好的新闻报道的成就感。”

“羊晚内部文化是什么样的?”

“报社的氛围是相当开明开放的,领导们都很开明亲和,同事之间的氛围也很好。”

宣讲虽然结束,但是交流却一直在继续着……

文|李钢

0 阅读:2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