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卷轴缓缓展开,绵延千年的大运河之上,商船往来,两岸商铺如林,一片繁荣景象跃然眼前。在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巧手之下,中国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被搬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中,再一次创下了一项“世界之最”。近日,全长101.2米,高1.16米的“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跨越千山万水,在新疆克州博物馆惊艳亮相,其细节之精致、尺幅之巨大令克州当地的参观者啧啧称奇。
“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由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发起,来自大运河沿线省市的11位刻纸艺术家历时一年半共同创作完成。整幅刻纸以北京通州为起点,杭州为终点,将中华文化瑰宝串珠成链,生动刻画出中国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地域风情及文化遗迹。
“剪纸根据工艺手法不同,分为剪、雕、刻等不同类型,在不同地方,剪纸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杨兆群说,在江苏金坛,匠人们常用的是刀刻法,金坛刻纸便由剪纸派生而来,金坛刻纸工艺主要包括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两方面的技艺,刻制手法博采众长,表现细腻丰富,构图精细繁茂,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均显露出浓郁的时代色彩。
用刻纸来呈现大运河,这个构想起源于2018年,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内容,杨兆群和多位刻纸艺术家沿着京杭大运河沿线写生、考察,一边实地行走,一边查找文史资料,并请教专家学者。创作的过程碰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如何才能找到那么长的纸?最初,杨兆群和多位刻纸艺术家在深圳某纸厂定制了三张,但这些纸要么中间有接缝,要么长度不符合要求。于是只能转头求助安徽宣纸厂的朋友,“在做第一张的时候,到27米就断了,后来反复试验,总算成功了。”
“因为百米纸卷容易断裂,我们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法。先在纸上复胶,这样纸有弹力不易断,但刻的难度增加了。最后装裱也是特意买了一台1.6米宽的机器回来高温压烫粘合,所以这个作品才是一个完整的、完全没有接头的。”杨兆群说,因为创作者们来自不同的城市,风格也各不相同,因此雕刻时需要根据运河的流势进行统一,经过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最终才达到了各城市内容完美衔接。2022年,“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认证为世界上目前最长的刻纸作品,并入围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11月21日,“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跨越山海,正式亮相新疆克州博物馆。杨兆群说,百米长卷工程浩大,将其完美地呈现于新疆观众面前并非易事。在卷起长卷时,必须极为谨慎,因为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纸面出现皱褶,影响作品的美观和完整性。
驻足于作品之前,克州当地观众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在长卷中畅游大运河风光,惊叹于画中内容之详实、刻功之精细。阿图什市民谢玉林感叹说:“通过这幅刻纸长卷,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大运河沿岸的繁华与多样,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向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
克州博物馆是江苏援疆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江苏深入实施“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自2023年4月重新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克州博物馆凭借精美的布展以及多样的体验感迅速出圈,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是游客们来克州的必打卡地之一。此次巡展进一步体现了江苏与新疆两地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让新疆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大运河文化,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大运河百米长卷刻纸’不仅为克州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与光彩,更为克州与江苏的文化交融搭建了更稳固的桥梁。让各族群众深入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克州博物馆馆长刘文文说。
“在这个时代,能够以手中的刻刀描绘大运河,我们感到特别荣幸和骄傲。未来,希望能继续用刻纸作品讲好大运河故事,让更多人走进大运河、了解大运河。”杨兆群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