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明代状元焦竑撰写的《和州儒学尊经阁记》残碑在和县被发现。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人,嘉靖四十三(1564)年乡试中举,万历十七(1589)年殿试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任太子讲官等。万历二十五(1597)年主考顺天府乡试后,被诬陷弹劾贬至外地,岁末考核又被降职,于是辞官林泉,潜心经史,著《澹园集》等。
从残碑上可见,字为颜楷,端庄遒劲。“……学悉还其旧。殿庑堂廉,靡不毕备,而……”碑上残存57个字,而收录在《澹园续集》中的《和州儒学尊经阁碑记》全文有700多字,残碑高约45厘米,宽约43.5厘米,厚约17厘米,重84公斤。
据发现者和县文化研究会会员狄闯介绍,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他去和县老县委大院施工现场搜寻古城遗迹,行至大枫杨树下,发现一块类似古碑的石材,拂去石上厚厚的尘埃,清晰见“还其旧殿庑堂”等字。狄闯回去后查询得知为明代焦竑的《和州儒学尊经阁碑记》,为慎重起见,又请从事和县地方文献研究的王川帮助查资料,最后确定为焦竑《和州儒学尊经阁记》。
尊经阁,即藏书楼,是贮藏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子弟阅读之处。《和州儒学尊经阁记》是明代状元焦竑在万历三十七(1609)年,为和州再建儒学尊经阁而写的一篇文章。和县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殷宏祥介绍,据《直隶和州志》记载,尊经阁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三(1220)年,在横江门外,就是现在的文昌塔南边,后毁于兵燹。明洪武初年,知州张纯诚将学宫迁建于州治东南隅,即现老县委大院内,其后不断迁建,嘉靖中迁百福寺,即现和县中学校园内。万历年间,知州郭继芳又将其从百福寺处迁回故地,即从如今的和县中学迁回老县委大院内。(常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