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晓刚:大模型出现后智能座舱将从工具变为“助理”

新京报 2024-11-28 17:08:09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罗亦丹)近年来,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猛,根据SIC自动驾驶功能销量数据库,2024年中国智能驾驶渗透率预计将达到60%,高阶智驾市场渗透率在未来三年将迎来高速增长。在智能驾驶与AI大模型技术“并驾齐驱”共同加速前行的背景下,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商汤绝影CEO王晓刚在11月27日晚间接受了包括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

事实上,智能驾驶在大模型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王晓刚表示,原先的小模型时代只能解决特定任务,“商汤在2021年年底商业化小模型就超过2万个,基本上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任务都要做各种定制化,因为一个模型只能解决特定任务,在自动驾驶里只能应对特定场景。大模型出现之后,它的通用性变得更强了,实际上有极大的改变,它不再受于特定任务的限制,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

王晓刚认为,未来在座舱场景,大模型的发展趋势是从工具到助理,乃至“你的家庭成员”,这也是商汤绝影AI汽车新产品的定位,在他展示的一段影片中,当智能座舱注意到坐在后排的孩子睡着了,就会主动把空调温度升高、音乐的声量调低,底盘和驾驶模式都调整为舒适模式。

他也谈到了目前大模型发展中的scalinglaw问题的看法,即当下的语言模型在大量数据上经历了过度训练,继续叠加更多的预训练数据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王晓刚认为,当网络规模扩大,与之相匹配的数据量也能够跟得上,大数据才能训练出大的网络,“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发展,大模型把互联网上公开的数据价值快速榨取了,如果让scalinglaw进一步有效,就必须有新数据去支撑它的发展。新数据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垂直行业,如端到端自动驾驶采集的各种数据,当车的行为开始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据了解,目前绝影已和奇瑞汽车大卓智能、东风汽车等签订合作协议,在未来在端到端自动驾驶时代即将到来之时,这种汽车主机厂商和供应商的合作会有哪些变化?

对此,王晓刚表示,传统的合作模式是模块化分工,Tier-1(一级供应商)负责集成,作为整体黑盒标准化的交付,但是未来在端到端自动驾驶到来的时候,更多是要依赖数据的驱动,数据就在主机厂手里,所以谁能够更接近数据,谁就能够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主动。

“以前模块化的分工将来就不存在了,因为端到端是一个模型把原来的模块统一在一起,它的协作和分工模式会发生比较重要的变化。与主机厂和自研团队的协同,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基础算力和数据平台化能力,我们要能够去对齐数据生产的标准和算法的架构,如果这些东西对不齐,在不同车型上采集的数据是没有办法进行兼容的。”王晓刚表示。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智能驾驶整体上离盈利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交付过程当中,如果资源和数据工具链没有对齐,往往会造成重复的投入,谁将来能够提升效率,有高性价比的交付,谁就能够走得更远。”王晓刚说。

0 阅读:3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