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4年6月,正当钱学森为东风2号导弹射程不够而苦恼时,王永志突然闯到他面前,

1964年6月,正当钱学森为东风2号导弹射程不够而苦恼时,王永志突然闯到他面前,嚷道:“不能添加燃料,要减少,减少600kg!” 1964年6月,烈日炙烤着戈壁滩,炽热的空气像一层看不见的屏障笼罩在中国第一座导弹发射场上。东风二号,这枚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静静地矗立在发射架上。 它的身影在滚滚热浪中显得坚定,却也笼罩着浓浓的危机。几年前,它的首次试射以失败告终,而此刻,它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高温环境下,推进剂的密度发生变化,燃料箱无法装满设计量。更糟糕的是,这直接导致射程大幅缩减。任务指挥部的帐篷里,负责此次发射的技术总指挥钱学森眉头紧锁。 他明白,这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场关乎中国国防命运的战斗。可现在,增加燃料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弹的射程问题仿佛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专家们挤在狭小的帐篷里,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人认为可以尝试改造燃料箱,但这显然不切实际;也有人建议延长燃烧时间,但缺乏充分的技术依据。一时间,讨论陷入僵局,现场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就在此时,一个年轻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不能添加燃料,要减少,减少600公斤!”说话的是王永志,这位刚刚从苏联归国的年轻设计师,年仅28岁。 他是中国首位留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的学生,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渴望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提议却瞬间引发了现场的质疑声。 “射程本来就不够,你还要减少燃料?”有人几乎不加掩饰地反驳。 王永志镇定地解释道:“高温会导致推进剂密度降低,燃料和氧化剂的比例失衡。这样不仅浪费了推力,还增加了导弹的无效重量。 如果减少600公斤燃料,优化配比,不但可以减轻重量,还能提升射程。”他言辞恳切,逻辑严密,但换来的依然是摇头和否定。 面对众多质疑,王永志并没有退缩。他知道,自己的结论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导弹性能的深入研究和严密计算得出的结果。沉思片刻后,他决定直接去找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 当他敲开钱学森办公室的门时,紧张和责任感交织在一起。王永志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分析过程,边讲边画出计算公式。他的思路清晰、论据充分,逐渐打消了钱学森的疑虑。几分钟后,钱学森微微一笑,说:“行!我看这个办法可行。” 这一次的决策并不是草率之举。事实上,东风二号的成功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1962年,东风二号在首次试射中失败。导弹在发射几秒后便失控坠毁,爆炸时距离发射台不过几十米。 这次惨痛的失败暴露了许多问题——弹体结构强度不足、发动机推力不够、弹性振动和控制系统耦合失效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迅速开展故障分析,并制定了详细的改进计划。 从改进弹体材料到提升发动机推力,从调整结构设计到优化控制系统,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科研团队甚至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新的试车台,用于全弹试验。 中程试验、全程试验、大推力试验……他们反复模拟真实飞行环境,确保导弹经得起考验。这些努力为后来的飞行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王永志提出的大胆设想提供了技术保障。 6月29日,所有人屏息等待着最后的结果。随着一道白光刺破长空,东风二号成功发射。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命中553公里外的目标,射程完全达标。 现场顿时沸腾了。那些曾经质疑王永志的人纷纷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而他却显得格外平静。这份荣誉,他愿意与所有参与改进工作的同仁共享。 这次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导弹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东风二号的性能稳定,为中国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主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东风二号的成功还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迈向了新阶段。作为技术骨干,王永志在随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发光发热。他主持了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使中国导弹技术实现了两次更新换代。 他还主导了“长二捆”火箭的研制,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这一巨大的挑战,将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了近三倍,成功打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这场戈壁滩上的惊险一幕,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航天人迎难而上的魄力。 从东风二号到载人航天,从导弹技术到火箭发射,正是无数像王永志这样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让中国航天事业逐步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如今,那些燃烧在大漠中的梦想,已经化作一颗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的太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