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墓幸存之谜:自然、偶然与人力的交织

小万说 2024-11-29 10:46:44

海昏侯刘贺墓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自 2011 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来,这座古墓宛如一座宝藏,共出土文物达一万余件。 在这些文物中,金器数量多达 478 件,总重量约 115 公斤,包含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等各种珍贵金制品。简牍木牍有 5200 余件,其中发现了在汉魏时期就已失传的《齐论语》,还有与传世《易经》内容不同的另一版本《易经》,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发现。漆木器也有 3000 余件,其中的孔子镜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孔子像,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传播有着极高的价值。此外,青铜器、车马器、铁器、玉器等各类文物也是琳琅满目。这座墓园堪称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且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如此豪华奢贵且具有极高人文历史价值的古墓,人们自然会好奇它是如何在历经千年后还能幸存下来的。在汉代,自汉武帝时期起,贵族集团之间奢侈之风盛行,一改汉文帝之前的薄葬传统,厚葬之风开始兴起,人们秉持 “事死如事生” 的观念,陪葬品极为丰富。这使得汉墓在历代盗墓者眼中就像是一块诱人的 “肥肉”,在考古界甚至流传着 “大凡汉墓,十室九空” 的说法。 那么,海昏侯刘贺墓是怎样低调地隐匿了两千年之久呢?据史料记载,公元 318 年,豫章郡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地震使得包括海昏侯墓在内的整个豫章古县都沉入了鄱阳湖中。这种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一方面让海昏侯墓暂时躲开了盗墓贼的觊觎和破坏。另一方面,饱水环境为墓中的简牍和漆木器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当水位下降的时候,海昏侯墓也没能完全避开盗墓贼。考古人员在清理表层封土后,发现主墓上分布着十几个大小各异的盗洞。其中,五代时期留下的一个盗洞已经将墓室西北角的衣笥库打穿,不过奇怪的是,盗墓贼的脚步就停在了这里。这是海昏侯墓在历代盗墓事件中最接近主墓核心区域的一次。 到了 2011 年,海昏侯墓又被盗墓者盯上了。这次盗墓者利用现代工具,将盗洞直接打到了墓室的正中央。幸运的是,经过几十年国家公众考古教育的开展,民众对于盗墓的违法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当地村民察觉到周围有盗墓活动后,立刻向上反映,及时阻止了这次盗墓行为。考古人员下探后发现,这个盗洞已经触及墓室的椁板,距离墓中文物被洗劫一空仅一步之遥。 综上所述,海昏侯刘贺墓能够幸存下来,是自然因素、偶然因素和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如地震导致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其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偶然因素像是盗墓贼在关键时候停止挖掘等情况;而人力因素则体现在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觉醒,及时阻止盗墓行为,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守护了这座珍贵古墓及其文物。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4-12-02 10:32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