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菌”,“中国食用菌之都”如何“求解”?

人民资讯 2024-11-29 14:31:47

转自:人民网

林晓丽李唯一

雪白蓬松的“福银雪耳”、形似珊瑚的“鹿茸菇”、金黄锦簇的“金耳”……这些年,作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古田县培育了不少特色食用菌品种,不断“上新”。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古田县本就山多地少,“一五”计划项目古田溪水电站、“七五”计划项目水口水电站的库区都有在古田境内,两次水电站建设,古田县累计移民和需要移民6.3万人,淹没村庄69个。这个山区县也就成了福建省最大的库区移民县。

从平坦开阔的旧城搬到了山地丘陵间,古田人民需要另谋出路。那时,有慧眼识“菌”的古田人发现,在库区水汽的涵养下,当地成为了适宜食用菌生长的“宝地”,更关键的是,起伏的丘陵间也能种菇。自此,古田走上了“以菌立县”的创业路。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种菇的队伍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智慧”注入到银耳的生产培育中。从段木栽培到瓶栽,再到袋栽,古田人陆续实现了银耳栽培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突破,使得栽培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曾经落后的小山城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银耳商品化生产基地。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以银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让古田迸发生机与活力。”在今年5月召开的福建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上,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时如是表示。

去年,古田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255亿元,银耳产量占全国90%以上。长在菇架上的一朵朵“银花”,让古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20年居宁德市第一,成了古田人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理念正重塑着大众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银耳的营养价值。而在大食物观的倡导下,“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食用菌也成了丰富“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

“嗅觉敏锐”的古田人看到了银耳作为市场消费新热点所带来的机遇。

今年8月,“银耳入粮专题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在这场汇集了全国食用菌领域专家学者的大会上,古田率先提出了“银耳入粮”的议题。

实际上,早在2021年,古田就开展了“银耳入粮”专题调研,并且在2022年、2023年连续向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希望能够推动“银耳入粮”。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长期驻扎在古田研究食用菌产业,在她看来,传统意义的粮食主要指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银耳与谷物碳水化合物可转化为人体吸收的葡萄糖,且银耳的碳水化合物与其他常见谷物并无明显差别。“食用银耳可获得足够的能量,且易产生饱腹感,是一种营养均衡的高蛋白质含量食物。”因此,她建议可以在古田试点探索“银耳入粮”。

孙淑静支持探索“银耳入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银耳加工的产品非常多样且便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粮食的补充。

如今的古田,正在探索“县域工厂化”的银耳生产模式,已经形成了集上游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到中游产品精深加工,再到下游传统销售、电商直播、银耳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如同银耳的“超级工厂”。

在上游,古田全县开发生产了38个食用菌品种,年栽培各类食用菌14亿袋,是全国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

而在下游,银耳的周边产品更是“多点开花”,附加值不断提高,已开发生产冻干、糕点、饮料、调味、超微粉、化妆品和多糖提取等十大类40多个系列产品。

每天清晨,满载着货物的卡车就从古田的各个食用菌企业出发开往全国各地,这些货车上装的是各式各样的银耳加工产品,银耳速泡干片、冻干银耳羹、鲜炖银耳羹、山珍菌汤煲、银耳曲奇……几乎涵盖了从主食到甜品的所有类型,冲泡即食、开罐即食,大大提升了食用银耳的便捷性。

来自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县银耳产量38.5万吨,其中光是银耳速泡干片就使用了8万多吨生鲜银耳;冻干银耳则消耗了3万多吨生鲜银耳原料。

再过几天,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将在古田举办。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会上将进一步探讨银耳入粮的积极意义与路径,希望更广泛的凝聚共识。

随着“银耳入粮”议题不断被提及,孙淑静一头“扎”进菇棚里,尝试培育开发出蛋白质、多糖等含量更高的银耳品种。“希望这些新品种能够为推进‘银耳入粮’做足够的技术准备。”孙淑静说。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