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徐益丰
在历史长河的浩瀚无垠中,我乘着思绪的扁舟,随着岁月滔滔不绝的波涛,跌宕起伏,飘摇不定。在这漫长的旅程里,我仿若置身于一场奇幻的梦境。就在那日,我竟出乎意料地邂逅了那位在传说中如雷贯耳的刘伯温。
那是一个初秋的午后,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缕缕清幽淡雅、沁人心脾的花香,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我悠然漫步于那静谧清幽、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古巷之中,四周的宁静仿佛将我与尘世的喧嚣彻底隔绝开来。
在古巷的转角之处,眼前忽然豁然开朗,一座古朴典雅、韵味十足的庭院如一幅古老的画卷映入我的眼帘。那朱红色的大门半开半掩,仿佛一位饱含深情的老者,在殷切而又无声地期盼着有缘人的到来。我心中陡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强烈冲动,缓缓地推开了那扇略显沧桑、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门扉。
当我跨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小巧玲珑、精致可爱的池塘。池水澄澈透明、清澈见底,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湛蓝和周围的景致。几尾金鱼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动嬉戏,它们那灵动的身姿仿佛是水中的精灵,为这方宁静的天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池塘边,一棵古老苍劲、枝繁叶茂的柳树低垂着它那细长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柔摇曳,宛如一位翩翩起舞的绿衣仙子,舞姿轻盈优美,令人陶醉。
就在这如诗如画、宛如仙境般的景致之中,我瞧见了一个身影。他身着一袭素雅的青衫,那衣衫的质地仿佛流淌着岁月的故事。他的身姿挺拔笔直,如同一棵苍松屹立于天地之间,双手背于身后,正凝视着远方的天际,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能穿透时空的迷雾,洞悉世间的一切玄机奥秘。我心头猛地一震,心中不禁猜测,莫非这便是传说中那智谋超群、名震千古的刘伯温?
我怀揣着敬畏与好奇,小心翼翼地趋近,每一步都轻之又轻,唯恐惊扰了他那沉浸于沉思冥想的世界。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靠近,缓缓地转过头来,脸上绽出一抹温和亲切、如春风般暖人的笑靥。
“年轻人,你缘何而来?”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裹挟着岁月的沧桑痕迹,悠悠传来,如同远古的钟声在耳边回荡。
我一时语塞,紧张与激动交织在一起,不知该如何应答。半晌,才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地说道:“先生之名,如雷贯耳,晚辈特地前来拜访。”
他轻轻摆了摆手,淡然说道:“虚名罢了,不值一提。”我望着他,眼中满是好奇与敬仰之情,如同仰望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先生的智慧,千古流传,晚辈渴盼聆听您的教诲。”刘伯温微微一笑,那笑容中蕴含着岁月的智慧与豁达,目光再度投向远方,仿佛陷入了对往昔岁月的深深回忆之中,开始娓娓讲述起自己的生平过往。
“吾诞生于元末的乱世,那是一个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时代。自幼,吾便聪慧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博览群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人的智慧。年少之际,便立志报国救民,心怀天下苍生。怎奈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多舛,犹如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抹无奈与怅然之色,那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也是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叹息。
“然而吾从未言弃,在元末那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洞察全局,试图在乱世中寻得一丝曙光。朱元璋起兵反元之时,吾幸得他的赏识,成为其谋士。自此,吾为其筹谋规划,制定战略,如同在黑暗中为前行的船只指引方向。”说到此处,他的目光中燃起了熠熠夺目的光芒,那光芒中充满了自信与坚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激情燃烧的岁月,“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吾深知敌方的弱点,经过深思熟虑,献上奇策,助力主公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此后,吾又协助主公剿灭张士诚,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吾有幸参与其中,为天下苍生谋得一份安宁。吾之著作,诸如《郁离子》,其间蕴含着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与深沉思考。正如吾所言:‘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唯有团结一心,方能成就宏伟大业。这是吾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悟,亦是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我静静地聆听着,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目睹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看到了刘伯温在乱世中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飒爽英姿,感受到了他那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话语如同历史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对他的著作《郁离子》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渴望能深入其中,探寻更多的智慧宝藏。
刘伯温接着说道:“智慧并非与生俱来,乃是后天的积累与磨砺所致。需博采众长,广泛阅读,如同蜜蜂采集百花之蜜,方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吾之诗文,亦多有批判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的篇章,皆收录于《诚意伯文集》。这些诗文是吾对时代的呐喊,对民生的关怀,也是吾心灵的寄托。”此时,微风拂过,撩起他的衣角,更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韵味。他仿佛与这庭院的美景融为一体,成为一幅永恒的画卷。
“为人处世,应当以诚信作为根本,以善良作为胸怀。切不可为一时之利而迷失自我,更不可因一时之困境而放弃信念。”他的声音在庭院中悠悠回荡,仿佛穿越了悠悠时空,直抵人心深处。那声音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让我对人生的道路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不知不觉,夕阳西沉,余晖如金色的纱幔将整个庭院渲染成了一片金黄,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刘伯温长叹一声:“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吾已随风消逝,唯愿后人能够汲取前人之智慧,开创美好之未来。吾尚有《百战奇谋》等著作,只可惜……”他欲言又止,神色间似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那遗憾如同迷雾,令人不禁心生揣测。言罢,他的身影逐渐变得模糊,最终消失在这片璀璨的金色光芒之中,仿佛融入了历史的长河,只留下我呆立原地,许久都未能回过神来。
这一场邂逅,宛如一场迷离虚幻的梦境,却又如此真切实在。刘伯温的话语,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的著作,更是智慧的璀璨结晶,让我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更为透彻的领悟。他号称朱元璋第一谋臣,明太祖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从不叫他的名字,都是尊称他为“老先生”。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相比之下他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妖人”,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这位老先生就是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因最初隐居在家乡浙江青田(今文成),又称“刘青田”。
刘伯温与中秋节吃月饼还留一段佳话。相传始于元代,那是一个充满压迫与反抗的时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揭竿而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然而,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变得异常困难,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绝妙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如同星星之火,瞬间形成燎原之势。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加繁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俞源村被称作是中国八卦图存在最多的村子,据传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依据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帮助村子改变的布局。他将村里的一条直溪改成曲溪,小溪在村口便将两岸形成了一个占地达8公顷的巨型太极图。自刘伯温为俞源改直溪为太极河之后的六百多年里,村里一直没有再干旱或是发过洪水,仿佛得到了上天的庇佑。不仅如此,俞源村还有许多不解之谜,如村里有口井被称为是“气象井”,此井十分奇妙,据说天气晴朗时,井里的水也澄清见底,但要是井里的水污浊不堪,那天定是要下雨,如同大自然的晴雨表。村里还有一古建筑名为“声远堂”,它的桁条上有九条木雕鲤鱼,虽是木雕,但这些鲤鱼却能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黑、红、黄三种颜色,实在是难以不让人惊奇,仿佛它们拥有着神秘的生命力。
这时我想起,明代朱元璋攻克金华后,军师刘伯温曾与朱元璋在婺州明月楼品尝金华酥饼呢。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啊,明月高悬,楼中弥漫着酥饼的香气,君臣二人或许在谈论着天下大事,或许在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味。
离开那座庭院,我踏上了归程。但我深知,这一次的遇见,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间,成为永恒的记忆。它让我明白,无论置身于何时何地,都要有洞察世事的敏锐眼光,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一颗善良正直的心灵。它让我深知,历史不仅仅是往昔的记载,更是我们前行的指引明灯。刘伯温的形象,也将永远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追寻真理、智慧与正义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砥砺前行。
在未来的岁月里,每当我遭遇困境,都会忆起那个初秋的午后,想起与刘伯温的相遇,想起他那些充满智慧的名言和著作。他的智慧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当我再度回首,那座古老的庭院仿佛依然屹立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有缘人的邂逅,传递着智慧的火种,照亮这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