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阿斯匹林,后有青蒿素,虽然一开始从植物中提取的,但无论靠啃树皮,还是煮青蒿黄蒿,都不管用或者不堪重用,直到现代制药业的兴起,植物来源的成分才终于能够被称为药物。 水杨酸有很好的镇痛和退烧效果,有了这种提纯的东西,再也用不着啃树皮了。但是到了这一步还不够。靠从树皮里面提纯的办法一则很不容易,二来浪费严重,这也是许许多多草本药物的问题。从传统草药到提纯有效成分,并不等于足够临床应用了,对于很多药物来说,必须合成,这一点传统医学是无法做到的,必须靠现代制药学。 1860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Hermann Kolbe)发明了合成水杨酸的办法,使得水杨酸得以用在退烧、镇痛、消炎上。但水杨酸的消化道副作用及其苦涩的味道严重影响了它的临床应用。 年轻的英国化学系学生威廉·珀金(William Perkin)从导师、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霍夫曼那里接受了一个任务:合成奎宁。怎么合成?霍夫曼认为可以在煤焦油里去找。 珀金一直没有成功,1858年他发现苯胺在瓶子底部形成沉淀,用酒精溶解后出现漂亮的紫色。喜欢绘画和摄影的珀金,对色彩非常有兴趣,把人工奎宁的事丢到脑后,搞起合成染料来了,发现苯胺紫可以使丝绸着色,在洗涤过程中很稳定,在日光下也很稳定,于是将苯胺紫作为染料商业化。1862年皇家博览会上,维多利亚女王穿了一件紫色的丝裙,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化学染色剂一下子火爆起来,珀金也因此暴富。此事在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65年BASF公司成立,德国人在化学染料上渐渐占据领先地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