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当代新释

身边24小时 2024-12-01 10:03:40

读完刘鹏教授新作《〈黄帝内经〉通识》,最大的感受就是“好读”。

全书内容的设计层层递进。先从关于《黄帝内经》“封神”的祛魅,到其成书的考证,论述《黄帝内经》怎样一步一步被构建成为中医学之经典;再从《黄帝内经》知识的述要,分宇宙、生命、疾病、养生四大主题,精选核心问题论述《黄帝内经》的精髓内容,展现中医学知识的构建;最后从《黄帝内经》后世的传承与发展,梳理《黄帝内经》知识的层层分化,成为专业与大众学习中医知识的津梁,并从传统知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反思出“重新阅读传统”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刘鹏对于全书的设计花费了不少心思,从而让人有一口气想读完全书的急迫,我想这也正体现了中华书局策划“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的初衷吧。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历代中医人奉为医学之圭臬,更成为中医之于大众的象征性“符号”,因此对于《黄帝内经》的推崇,存在着一种“封神”之说。

刘鹏基于学术严谨的初衷,更出于对中医发展的忧虑,从“《黄帝内经》是黄帝所著吗?”“何谓‘内经’”“今天所见的《黄帝内经》是《汉志》所著录的那本吗”三个问题进行细致思索,小心求证,从而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黄帝内经》的价值,“神化”只会让中医蒙上一层魅色,并不利于“经典”和“传统”的发展。

在讨论《黄帝内经》的成书上,他并没有因循旧说,而是以自己擅长的文献考证和学术史梳理的方法,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作为证据,为读者分析了《黄帝内经》的成书之路。本节的论述中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如对于“谁是宗师”的考证,提出“方技之宗为扁鹊,而非《黄帝内经》”,对于扁鹊医学的研究很具有启发性。又如对于“君臣问答和学说异源”的论说,得出《黄帝内经》知识集合的纷繁,并自有渊源,均足以展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受儒家“经学”形成的影响,中国传统各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各自所尊奉的典籍称为“经”,《黄帝内经》也就成为中医学的经典,其所呈现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成为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渊薮。

医学是以“生命”作为研究对象之学,中医对“生命”的关注,不仅是身体层面,还关注生命与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的和谐。因此,刘鹏从宇宙、生命、疾病、养生四个方面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主体内容。

在传统天人相应、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认识下,宇宙与人体是可以合一的,即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其中必然存在为了配而凑的牵强错误,但正如书中所说,要“抱有理解之同情”来看待古人构建这种天人密切关系的目的。

从医疗实践来看,人的生命健康与宇宙自然肯定是相关联的,所以刘鹏就其临床经验来说,五行系统与生命本身密切相关,以“脏—腑—形体官窍—情志”为主体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与临床诊治行之有效。

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医对于生命认识有不少让今人困惑或者说难以理解的地方。刘鹏从五个问题出发,为大家揭秘中医的解剖、命门、肺朝百脉、肾主水和经络,不仅为读者解开了诸多迷惑,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医问题的探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去学习中医知识。

中医对于疾病的分析和养生的追求,极具特色,而且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非常成熟。

对于疾病的认识,要从病因出发,抓住病机,诊断出病证,再对证施治,《黄帝内经》中已有“九针”(针刺)、“十三方”(汤药)、“祝由”等具体治疗的记载。

对于养生的认识,已经明确提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由高到低的养生境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总原则,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的具体方法。

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各家均围绕着各自的经典不断诠释与解读,《黄帝内经》的发展亦是如此。

从《黄帝内经》的文本传承出发,刘鹏梳理了《素问》与《灵枢》的版本与流传及其历代医家的注释,尤其是清代经学家从考据视角推求本义的校诂与近代医家在西学参照下的注解,对于传统中医的现代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黄帝内经》的影响来看,它保存了中国早期医学文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成为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的源泉,不仅是业医者的必读书目,也走进了市井百姓家,从《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时,《黄帝内经》传播海外,尤其对于汉字文化圈的医学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现代中医,我们依然无法离开《黄帝内经》,因为它是中医之本,但如何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则是时代的课题。学界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如用唯物论、辩证法来论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用物质功能之分来诠释中医体用之辨,用西化的身体来对应传统的脏腑等等,但依然没有解决传统知识现代性的问题。所以,刘鹏在《〈黄帝内经〉通识》一书最后提出:“重新阅读《黄帝内经》,也许正是为了寻找迷失的‘传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