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土匪头子姚大榜准备下山向解放军投降,临走前,有人送了他两条鲤鱼,姚大榜看到后脸色大变:“去不得!” 1949年,那是中国翻开了新篇章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意味着一切都焕然一新。但在遥远西南的湘西,情况却不一样,那里就像被乌云笼罩,因为湘西啊,从古到今都是土匪的天下。那里的山啊,沟沟壑壑,洞洞窟窟,再加上那儿的人勇猛好斗,简直就是土匪的天堂。 说到湘西的土匪,有个名字你不得不提,那就是姚大榜。这家伙吧,家里还挺有钱的,算得上是个小地主,田多地广,不愁吃喝。他爹妈对他期望很高,还把他送到贵州讲武堂去读书学本事。 姚大榜也确实聪明,学东西快,特别是军事那套。但你猜怎么着?他学成归来,没想着去当兵保卫国家,反而回了湘西,当起了土匪头子。这世道啊,真是无奇不有。 姚大榜在湘西当土匪,一当就是四五十年,为啥他能这么久?除了湘西这地儿适合他藏身,还有他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常说:“兔子不啃自家草,老鹰不踢脚下石。” 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意思深着呢,既说明了他对家乡的敬重,也显示了他对自己安全的在意。所以,他把土匪窝安在了湘黔交界的方家屯,还定了规矩,谁也不许在自己家门口捣乱,违者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回,方家屯那边,吴家的一个手下手欠,干掉了个无辜路过的买卖人。这事儿跟长了翅膀似的,眨眼工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大伙儿都猜是姚大榜在背后使坏。 姚大榜一听,火冒三丈,立马动手查,没多久就揪出了真凶。对着那吓得魂飞魄散的土匪,姚大榜先是演了出“宽容”大戏,转眼间就毫不留情地送他上了西天,给手下们来了个下马威,自己的威望那是噌噌往上涨。 为了坐稳这地头蛇的位子,姚大榜还玩起了文化人那套,整了所“玉屏中心学校”,自个儿当起了校长。 明面上说是为了娃娃们有书读,背地里这学校成了他和同伙们聚会分赃的小天地,钞票也是哗哗往兜里进。可说来也怪,这么一折腾,老百姓的日子还真好了点,大伙儿对他也就多了几分好感,连政府想动他都难上加难。 国民党那边,也是磨破了嘴皮子想拉姚大榜入伙,可他呢,跟狐狸似的狡猾,表面上答应得爽快,暗地里还是闷头发展势力。等翅膀硬了,直接翻脸不认人,继续他的土匪生涯。政府拿他是一点办法没有,只能干瞪眼。 1949年,全国解放的钟声一响,解放军的大部队就接到了命令,要去湘西抓土匪。那时候,姚大榜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心里头也琢磨着要不要投降算了。 可就在他准备下山的时候,村里人给他送来了两条活鱼,这本来是他最爱吃的,可他却突然心里一紧,觉得这是不好的兆头,说啥也不肯投降了。 姚大榜这固执的脾气,让他错过了最好的投降机会。解放军想尽办法劝他,连他儿子姚应科都出动了。姚应科是个读书人,懂得多,他劝父亲看清形势,可姚大榜就是不听,还跟儿子吵了起来,差点儿动手。 时间一长,解放军在湘西的剿匪行动越来越猛。到了1950年底,姚大榜身边的土匪都快没了。有一天晚上,天特别冷,他带着几个手下想偷偷过河,回六龙山的老窝去。结果,船刚到河中间,就被解放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船翻了,姚大榜又不会游泳,就这么淹死了。 姚大榜这一辈子啊,真是活得跟电影似的。他从一个小有作为的小伙子,不知怎么的就成了湘西那块地儿上有名的土匪头头。他的经历,说白了就是个人命运的大起大落,也是那个年代社会变迁的一个写照。 那时候,世道乱得很,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就踏上了那条没法回头的路。姚大榜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啥时候,咱都不能丢了对正义和光明的那份心。 后来啊,新中国成立了,那些横行霸道的土匪也一个个被收拾了,社会这才算是安稳了下来。这事儿说明啊,只有国家安定了,法律严了,咱们的社会才能长长久久地太平,大家伙儿才能过上安安稳稳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