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当妻子去世之后,巴金不舍妻子下葬,将她的骨灰放在枕边33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了什么叫做“一生只够爱一人”。
现在这社会,快餐爱情随处可见,长久的爱情好像成了稀罕物,可你听说过有人把妻子的骨灰放在枕边,夜夜共眠33年吗?
这可不是什么都市传说,而是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故事。
巴金,是被写进教科书的文学大佬,而萧珊,就是他的铁粉,两人相差13岁,却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
巴金,原名李尧棠,妥妥的书香门第出身,后来成了“五四新文学”的扛把子,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萧珊,原名陈蕴珍,还是个学生妹时就对巴金的作品迷得不行。
这姑娘可不是一般的迷妹,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还喜欢演话剧,因为演了《家》里的四凤被学校开除。
1936年,上海新雅饭店,萧珊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她穿着学生装,留着学生头,活脱脱一个青春美少女。
巴金呢,比她想象中年轻,但也比她大了整整13岁,两人年龄差不少,但聊得挺开心。
萧珊的活泼开朗,让一向腼腆的巴金也放松了不少,不过,巴金一开始对这段感情很犹豫,毕竟年龄差摆在那,他怕耽误了萧珊。
但萧珊对巴金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巴金的内心也开始泛起涟漪。
两人开始频繁通信,萧珊在信里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少女心事,巴金也逐渐被这个真诚的女孩打动。
萧珊的家庭开始给她安排相亲,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巴金,原以为他会劝她留下,没想到巴金却让她自己拿主意,萧珊很失望,哭着跑开了。
看到萧珊伤心欲绝的样子,巴金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她的感情,追上去说,等她长大后,如果还愿意和他在一起,他们就在一起。
“七七事变”之后,两人加入了抗日救亡的行列。
乱世之中,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萧珊在战地医院的经历,让她迅速成长,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少女。
她将所见所闻写成《在伤兵医院》,巴金看到后,更加确认了萧珊的成熟与坚定。
1944年,40岁的巴金和27岁的萧珊在桂林一个简陋的木板房里结婚了,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一纸简单的结婚通知。
婚后,萧珊全力支持巴金的创作,照顾家庭,让巴金能够安心写作,那段特殊时期,巴金被送去劳动,萧珊也被安排去扫大街。
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两人也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萧珊鼓励巴金坚持下去,终会胜利。
生与死的距离太遥远,不想去想,但却总是忘不了。
1972年,萧珊被诊断出直肠癌,手术前,她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悲痛欲绝,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五天后,萧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在呼唤巴金,最终离开了人世,巴金一夜白头,整日以泪洗面。
巴金为了怀念妻子萧珊,把她的骨灰放在枕边,每天晚上都陪伴着她,这一陪就是33年。
他还写了《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等文章,每字每句都充满了感情。
2005年,101岁的巴金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他的遗嘱,两人的骨灰被混合在一起,撒入大海,从此,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感人至深。
在那个不太平的年月,他们的感情特别珍贵,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真谛。
这份跨越生死的爱情,让人觉得真爱真的可以永恒。
这年头,"搞对象"容易,"白头偕老"难,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顶流。
他们经历了战火纷飞,经历了政治运动,但始终不渝,这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更像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爱情不是儿戏,需要用心经营,需要彼此付出。
巴金和萧珊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可以跨越年龄,跨越生死,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真爱也能给人力量,让人坚持下去。
这个故事没有华丽的词汇,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但偏偏能打动人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人,用心去经营每一段感情。
巴金和萧珊的爱情,不仅是一段情感经历,更承载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信念的坚持。
他们的爱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成了永恒的经典,它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去寻找真爱,去保护真爱。
(信源:巴金与萧珊|最后的深情是守着你的骨灰度过余生——伊金霍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