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河南郑州,男子一年前470000元买了辆3手宾利,万没想到,补办大本时,发现自己是第14手,前面转让了10次都被车行隐瞒了,男子找车行讨说法,对方却理直气壮:上面写的就是3手! (信息来源:延边晨报2024年11月29日关于《河南郑州一男子47万买3手宾利,补办机动车登记证时发现竟是13手》的报道) 好家伙,花将近五十万买一个三手车也就算了,没想到一查竟然是十三手。 47万的价格,光鲜亮丽的外表,再加上登记证上明晃晃的“三手车”标识,交易达成,陈先生喜提爱车,豪车梦似乎触手可及。好景不长,命运的玩笑随之而来。 陈先生的车辆登记证丢了,只好去补办一个新的。新证到手,上面的信息却如同晴天霹雳:车辆登记业务23次,转让登记14次。曾经的三手车,摇身一变成了十四手车,豪车梦瞬间变成了泡影。 这巨大的落差,让陈先生难以接受。他立刻联系了车商,得到的回复却是轻描淡写的“收车时就是这样”。这就像一盆冷水泼在了陈先生心里,浇灭了他最后的一点希望。 他又联系了原来的发证部门,对方说过户次数多了会进行压缩,但会在最后一页标注次数。如果出现什么问题,责任在他们那边。 但此刻,这些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陈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这反映出二手车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车商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否真的对车辆转手次数毫不知情?是否存在故意隐瞒或欺诈行为?如果车商明知车辆转手次数众多却刻意隐瞒,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构成消费欺诈。 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并获得相应的赔偿。然而,车商也可能真的是“受害者”。他们或许被上家欺骗,或者对车辆登记系统的漏洞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车商虽然没有直接的欺诈行为,但作为交易的中间环节,他们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们有义务对车辆信息进行核查,而不是简单地依赖登记证上的信息。 再看车辆登记系统,过户次数压缩机制的初衷或许是为了简化信息,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温床。 如果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完整,或者查询渠道不够便捷,消费者就难以获取真实的车辆历史信息,为交易埋下隐患。 当然,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提高警惕。买二手车,特别是豪车时,别光看价格和外观,一定要查清楚车的历史,还得做必要的检查和评估。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类似事件在二手车市场屡见不鲜。除了转手次数造假,里程表调表、事故车隐瞒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信息不对称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经济损失、心理损失,甚至潜在的安全风险。 更重要的是,信息不对称破坏了二手车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消费者信心,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二手车市场,经常出现“便宜但质量差的车挤走好车”的情况,这使得诚信经营的商家也很难维持下去。 你买过二手车吗?购买体验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