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曹露婷通讯员陈伟斌
进入冬季,气温的骤降与空气湿度的变化,给人体心血管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
半个多月前,一辆救护车飞驰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车上是一位30出头的男子,气管插管、心源性休克,情况危殆。
心脏大血管外科孔敏坚副主任医师团队迅速出动,查阅男子病史资料后,发现他曾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在外院进行了三天的强效抗凝治疗,然而后续的冠脉造影却提示血管完全通畅。
两次检查相悖,加上他还有主动脉瓣返流,原因何在?
孔敏坚让影像团队为男子再次明确检查,心超显示主动脉有内膜片漂移。
“是主动脉夹层撕裂?”随后的CT证实了他的判断:A型主动脉夹层,撕裂的内膜片“遮盖”了冠状动脉入口,即堵住了为左心“供血”的通道,呈现冠心病的表征。
彼时,男子心脏功能EF值跌到30%(正常人50-70%),心脏扩大。临床上,A型主动脉夹层每小时增加1%的死亡率,48小时内死亡率将近一半,是心血管领域的急重症。
距离男子病发已过去三天,他还能重生吗?
治疗三天不起效
医生一眼看出关键
蓝先生(化名)是一位车间操作工,近两年来他一半时间在上夜班,得空了就出厂去吃夜宵,倒也逐渐适应了这种黑白颠倒的生活。今年以来,他总感觉莫名劳累,因为身体一向健康,连感冒发热等小毛小病都少见,他没有在意。
11月8日,蓝先生突然感到胸痛,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的胸痛中心,心脏超声显示主动脉返流,验血结果提示心肌酶谱数值高,结合心电图改变结果,他被诊断为冠心病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失去了血液养分,心肌细胞就会开启不可逆的“死亡旅程”。心梗的规范抢救是使用强效抗凝药,避免冠状动脉中形成斑块或血栓,从而畅通供血路径。
然而,这种治疗进行了三天,蓝先生的情况却急转直下。
蓝先生的弟弟决定将他转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这里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中心,这便出现了开头的这一幕。
“主动脉壁分为内膜、中膜、外膜。内膜出现破口,血液从口子灌入将血管撕成两半,形成另一个假性腔体,就叫主动脉夹层。”孔敏坚解释,误诊为心肌梗死后使用的强效抗凝药会加剧主动脉破口撕裂,让情况进一步加重。
另一边,被堵住的冠状动脉无法完成心脏自体的血液循环,开始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后,血液会释放心肌酶,导致心肌酶谱数值增高。原本等到心肌损伤到一定程度,即心肌酶谱趋于稳定,手术把握会更大,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7-14天。
矛盾点在于,主动脉夹层两天死亡率就近50%,蓝先生的心脏已经扩得很大,心功能只剩下30%,手术几乎刻不容缓。
一台手术攻克四大难题
男子闯过生命难关
诚然,这是一场硬仗:除了主动脉夹层、冠脉入口堵塞等风险外,病人还处于凝血功能极差的状态,术中出血可能止不住;侵入性操作带来的损伤会使心功能进一步降低,手术可能让病情雪上加霜,结局也未可知。
但再等下去,只会丧失手术机会!
孔敏坚决定顶住压力和风险为蓝先生寻得一线生机,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他走上与死神抢人的“战场”。
这之前,他已一一想好关键问题的手术对策:手术时间长,风险大,要帮助患者度过心功能最差的阶段,必须用上国内自主研发的经导管心脏辅助装置,帮心脏泵血“减负”;主动脉瓣重度返流,若置换机械瓣膜,无法与前述的装置兼容,若置换生物瓣膜,使用寿命只有十年左右,手术还是要全力修复受损的自然瓣膜;倘若术后心脏无法恢复功能,还有做人工心脏或等待心脏移植的后路……
对于每一台手术,孔敏坚都力求做到胸有成竹,以确保每一刀都精准无误。
在麻醉团队的精准控制下,接体外心肺机器、心脏停跳,孔敏坚团队开始有条不紊的操作:修复主动脉瓣膜、重建冠状动脉开口、更换破裂的主动脉、安装辅助装置……
手术进行了整整7个小时,有惊无险,蓝先生闯关成功。
一周后,蓝先生成功撤掉了微创的经导管心脏辅助装置,术后10天又顺利拔掉气管插管,心功能恢复到了40+。目前,他神志清醒,在医院进一步恢复。
在国外,主动脉夹层好发年龄在55-60岁,但国内发病年龄足足提早近10年,呈现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像蓝先生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每年接诊A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约300例,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
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节,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若发现血压骤升,尤其要警惕主动脉夹层、急性心梗等疾病的发生。“如果出现胸痛,在使用抗凝治疗前必须排除主动脉夹层的因素。”孔敏坚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