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副总裁回应算法问题,谁来向算法开刀?

钱江晚报 2024-12-03 09:31:10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何泠瑶楼纯

最近,“算法问题”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12月1日,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撰文称:“各大平台都在使用算法,算法并没有那么复杂和神秘。但算法的科普做得不好,透明度不够,同时对于谣言与网暴识别与打击力度不够,这个确实是我们平台公司需要加强的。”

就在前不久,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起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剑指算法乱象,敲响了整治算法的警钟。

诚然,网络平台给了人们极大的自由和表达的空间,算法又让人们沉浸在兴趣的世界,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创造物。

可是,无数的历史经验已然证明,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科技发明也未必一定通往光明。

众所周知,算法会根据我们的点击、浏览行为不断优化推送内容,形成一个个“信息茧房”,使我们与外界的多元信息隔绝,更可怕的是,它会让谣言、冲突、煽动性言论“野蛮生长”。

近年来,不仅有企业家、明星遭受了抹黑、网暴,一些企业也遭遇了诋毁和侵权。这些内容在网络肆虐,而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对此视而不见,甚至纵容算法反复推荐。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我们身处一个被信息流算法主导的空间,我们获取信息已经变得不再主动,这种信息投喂模式弱化了我们的辨别能力,而操纵我们的,是一个掌握了海量数据、比人脑强大无数倍的机器。

而人工智能的典型特征是,虽然它是机器,但拥有自己学习与行动的能力。通过反复实验,算法学到了煽动愤怒、仇恨的内容,发现它会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在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算法自己决定要助长愤怒、偏见。

所以我们看到“章泽天加入光明会”“微信将不支持iPhone”等此类低级的谣言能在互联网大行其道,并让一部分人信以为真,只因它们切中了网民情绪,又满足了算法的胃口。

有人说,算法并不是黑箱子,它的原理就在数据与平台机制设置之中。用户量越大、数据越多、平台机制向利益倾斜,便带来了“算法乱象”。

由此可见,让算法简单地与流量、点击率挂钩,这是一种缺乏审慎考量甚至极为偷懒的办法,它把价值观、道德判断、公序良俗都摆在了流量和利益之后。

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些低级的谣言、煽动性的口号、夸张的广告等,都更容易趁虚而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甚至让网络社会陷入动荡和撕裂。

算法这把“双刃剑”,究竟是谁之过?算法本身也逃不了干系,但笔者认为,最大的责任应该落在“人”身上。

虽然散布谣言、仇恨、偏见的主角是那些账号,但真正对当事人产生广泛不良影响的是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因此,人们期待这些平台能站出来道歉,承担应有的责任。

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也该承担部分责任,他们写了算法的代码,赋予算法太多的权力和自由,没能对它们进行约束管控。

最后,监管机构和社会各方力量也应当挺身而出,及时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呼吁网络文明和善治算法,把技术关进制度的笼子。

综上所言,我们期待平台进行一场自我革新,构建一套既能促进技术创新,又能有效约束算法权力,来确保向上向善服务的机制。

当然,这仅靠市场与用户的自发调节是不够的,还要靠技术伦理的引导、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李亮说,打击谣言不难,难在识别谣言。当前,要凭借人工智能去识别一个谣言确有难度。然而,如果借助AI技术来加大打击的力度和精准度,让散布谣言者承担应有的代价,就像打击酒后驾驶一样,立法、执法、监督等多部门合力,会在很大程度上禁绝这一行为。

算法本无善恶之分,若管理算法的决策者别有用心,会利用它去诱导人性向七宗罪靠近;反之,若借它之力来完善社会治理、呼吁理性和良善,这朵技术之花就会结出善果。

文明不是空手得来,更不会自动演进,文明是在一次次自由和良知的较量之中,靠人的双手去推动的。

1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4-12-03 09:33

    平台监管吗?别转移话题

  • 2024-12-03 10:26

    难识别继续犯罪了,无条件关闭掉。

  • 2024-12-03 09:33

    抖音副总裁李亮回应算法问题!!!

  • 2024-12-03 17:21

    别扯淡,自己平台故意无底线搞了乱七八糟,还把各个平台扯进,是哪几个平台你点名吧?本来别胡说八道罪上加罪。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