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军抓来34个女子,让一个77岁的病老汉看守,老汉点头答应,突然,趁日军看守打盹,老汉一把抢过刺刀,从日军下巴捅进他的嘴里……
1944年盛夏,湖南娄底双峰县,一个普通老人成为了抗日传奇。
这一年,日军为打通中国南方到东南亚的陆上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湖南娄底成了战火的焦点,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纷纷逃亡山区避难。
77岁的李定六,行动不便,被儿子安置在双峰山中。然而,这位年迈的老人却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反击侵略者。
李定六出生于清末,自幼师从反清领袖朱聪八,练就一身过硬的武艺。
他年轻时参加哥老会,行侠仗义,名声远扬。在家族中,他以爱国精神教育儿子,家训中常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的四个儿子都投身抗日军队。其中,四子李继昌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杜聿明部队,于1939年昆仑关战役中壮烈牺牲。
年仅36岁的李继昌,身中数弹,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儿子的牺牲让李定六悲痛欲绝,但更激发了他复仇的决心。
1944年,日军为确保战略推进,将娄底山区视为要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山中的百姓无处可逃,妇孺被俘,成为日军的“猎物”。
一天,李定六隐约听到枪声和惨叫声,心如刀绞。他暗想:“身为男儿,怎能任由乡亲受辱?”
当他悄悄返回村中时,正看见日军抓来34名女子,强行推入破旧的屋子。随后,几个日军交代看守任务后离开,只留下一个士兵看守。
当日军看到门口的李定六时,只觉得他是个跛脚、病恹恹的老人,完全没有提防。他们指着破屋,命令他看守这些女子,并威胁道:“跑一个,死啦死啦滴!”
李定六表面答应,内心却满腔怒火。他观察着看守士兵的一举一动,等待时机反击。片刻后,士兵放松警惕,竟然靠着门打起了盹。
李定六抓住机会,悄悄靠近,一把夺过士兵的刺刀,从下巴刺入其口中,将其当场击毙。
解决士兵后,李定六迅速用石头砸开门锁,将被关押的34名女子放了出来。
他指引她们通过后院的小路逃往山林:“快走,我腿脚不好,留在这会拖累你们!”女子们感激涕零,向他磕头告别。
然而,日军很快发现了异常。他们回到村中,看到死去的士兵和空荡荡的屋子,怒不可遏,立即分头搜捕李定六。年迈的他因行动缓慢,很快被追上。
面对敌人的刺刀和殴打,李定六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敌人恼羞成怒,用枪托猛击他的胸口,打断了他的肋骨,鲜血直流。尽管奄奄一息,他仍不肯透露女子的去向。
最终,日军以为他已经死去,转而去追捕其他目标。李定六被丢弃在路边,满身是血,伤势严重。
此时,李定六的儿子李汉初正赶回来接父亲。他沿着小路寻找,在村口发现倒在血泊中的李定六。
他悲痛地抱起父亲:“爹!你这是何苦?”李定六睁开双眼,微弱地说:“我见不到老四了,但我告诉他,爹给他报仇了……”
五年前,李继昌的英勇牺牲成为家族的痛楚,而如今,李定六用生命延续了家国抗争的信念。他被抬回家中,不久后因伤重离世,临终时脸上挂着安详的微笑。
李定六营救妇女、抗击日军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他的牺牲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士气,让百姓们看到普通人也能在绝境中挺身而出。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国同恨,家同仇”。
他的事迹不仅是家族的骄傲,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在面对侵略时的不屈与团结。
李定六用生命书写了“侠义”与“忠烈”的篇章。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民族危亡时,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用行动践行家国大义。
他的壮举,与千千万万抗战英烈的事迹一道,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位不起眼的老人,是时代的英雄,也是历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