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膘套餐、24小时空调房加温泉……毛孩子“淡定”迎寒潮

上观新闻 2024-12-03 19:58:08

这周开始,上海温度或将告别两位数。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上海大部地区气温下降4~6℃。周末,新一股冷空气紧随而至,届时,上海最高温度预计不超过10℃。

天气越来越冷,公园里的动物却十分“淡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12月3日)从沪上两大动物园获悉,“铲屎官”已切换到“冬日频率”,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动物安然越冬。

贴膘

寒潮未至,粮草先行。两座动物园早在上个月就已设计、安排好各类动物的“贴膘”套餐。

对“纯肉主义”的非洲狮、猎豹等食肉动物来说,“贴膘”套餐没啥技术含量,主打一个量大,高热量的新鲜肉类供应量逐步加大,最大时将达到夏季的两倍。

相比之下,食草动物的“贴膘”套餐更讲究技术。饲养员除了增加草料品种、添加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制颗粒饲料外,还要增加热量高、营养高的豆粕、红枣、生姜等“特色菜”。

这还不够,具体不同种类的食草动物有各自专属的“小灶菜”。亚洲象可以吃到甜甜的南瓜、甘蔗;长颈鹿、犀牛、大羚羊等非洲食草类动物有大量营养丰富的苜蓿草和特定种类的干树叶。

要说对“贴膘”套餐最挑剔的动物,莫过于杂食性动物。

近期,不少市民游客在朋友圈晒出上海动物园乡土区的“煤气罐”们——好吃好喝、胖到比平时重一半还要多的貉。

上海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貉是犬科动物中唯一一种在冬季休眠的动物,分布于北部的种群在冬季时常非持续性睡眠,即大多时候在洞中睡眠不出,有些时候比如融雪天气,才出来活动。为顺利切换到越冬模式,貉会在秋季加大食量,皮毛也变得厚实油亮,个个显得“珠圆玉润”。

貉比其他多数犬科动物更依赖植物,因此,上海动物园的饲料中心在秋季就已开始采办富含淀粉、油脂的植物性食物,比如土豆、坚果等,也会定期提供鸡蛋、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荤腥。

猿猴也日渐“丰满”起来。它们的食谱里有煮熟的土豆和山芋这种淀粉类饲料,以及熟黄豆和面包虫等各种蛋白质来源,除了正餐,还不时有核桃、瓜子、花生、葡萄干、红枣、酸奶等零食吃。

饲养员表示,给动物准备越冬食材,除了品种、食量要仔细推敲,温度也要精准把控,并不比食物容易腐败的夏天轻松。

遇到低温,许多原本在10℃至20℃的环境下过夜就可以自然解冻的肉类饲料不得不借助油汀等加热设备加速解冻,因此要时刻观察并调整温度,避免解冻过度、变质等问题发生。用量较大的馒头,因低温影响面团发酵,必须转移至空调房内进行,让入口前的馒头不冻成“砖头”,还要在出锅后马上放入泡沫箱内保温。

保暖

在各类电暖设备普及前,稻草、刨花、落叶等取之于自然的材料是毛孩子们冬季保暖防潮的必需品。

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保育员为黑猩猩、红毛猩猩、长臂猿、山魈等灵长类动物添置了许多刨花和麻袋,在20℃的“空调房”内,除了御寒,它们更多时候被当作玩具,起到丰容的作用。红毛猩猩就很喜欢用刨花玩“推土”游戏。

取之于自然的材料还用来遮蔽电暖设备,让动物较难感到人工升温措施带来的“违和感”。

上海野生动物园车入区内,处于不同区域的羚羊和猎豹都喜欢躺在稻草上晒太阳,厚厚的稻草下安装了地暖,给动物造成炎炎夏日长时间照射地面让草丛温暖甚至有些烫的错觉。

棕熊、马来熊藏身的水泥管道内铺满稻草,藏身稻草后的油汀持续发力,激发熊类寻找洞穴越冬的天性。

近年来,一些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供暖设备在动物园内被广泛应用,比如内置取暖灯并铺上厚厚一层干草的树屋,尤其受到松鼠猴、环尾狐猴的青睐。而安装了取暖灯,周围拉起一圈挡风帘的茅草屋则是犀鸟的最爱。

和上述动物相比,河马享受到的待遇更让人艳羡。通过锅炉加热,上海动物园的河马整个冬季都能泡上18℃至22℃的“温泉”。上海野生动物园河马的露天泳池在池底沟槽中埋了近900米的地暖管,可将水温控制在17℃左右。

遍布南美洲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水豚也难以适应上海冬季的阴冷气候。卡皮巴拉乐园内,兽舍里的“小太阳”和假山里的热水器均已开启,兽舍温度和温泉池水温保持在18℃至25℃。

来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些两栖爬行类动物更加怕冷,25℃以上才是它们的适宜温度,在严寒的环境下,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它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保持自身体温。

今年刚进入11月,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类动物展区就开始用锅炉加温,还用上了加热灯,一方面防范展区太大、锅炉加温无法“雨露均沾”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双管齐下”——在锅炉加温的基础上给需要更高温度的动物加温。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