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得名。
作为旧时广州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场所,西关曾独霸岭南、风靡东南亚,尤其是其传统美食,最吊人味蕾、勾人相思、诱人乡愁……如何把为人津津乐道的西关传统美食,升级为新时代独树一帜的西关特色产业,进而引领撬动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荔湾区市场监管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记者从荔湾区市场监管局获悉,近年来,该局把推动西关传统美食向特色产业转变做为工作重点,频频亮出“奇招”,目前已初见成效。
破局“小而散”
面对布局小而散的西关美食,在荔湾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荔湾区市场监管局牵头成立品味西关美食文化产业链大党委,瞄准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紧扣“大西关岭南特色商圈建设”目标,以“粤菜师傅”省级地方标准宣贯推广为契机,连续两年将西关美食高质量发展列为局重点工作、核心任务,积极争取省、市、区政府及职能部门支持,制定出台《荔湾区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作方案》,为西关美食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设计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区分责任人,合力推进传统美食向产业化发展挺进。
该局还实施了“服务直通车”机制,结合行政执法,深入美食商家把脉问诊,倾力解决供应链堵点、生产链窘点、资金链难点、创新链断点等问题,靶向制定出台支持性政策,通过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个转企、税收减免申请等手段,为美食商家轻装上阵进而规模化经营助力加油。与银行联动推出低息“星火贷”以来,已累计为美食商家发放贷款500笔约2.6亿元。
活用产业链大党委,通过建在链上的党组织,整合串联链上人才、资金、要素等市场资源。截止今年第三季度,该链先后吸纳会员单位60家,串联包括专业市场以及食品生产、包装公司在内的上游企业130余家,包括餐饮企业、大中型食品销售企业、非遗协会等在内的中下游企业680余家,实现信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高度集中,为共享共用、互利互惠搭建广阔平台。
深耕“标准化”
美食从传统到产业,标准化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今天的白切鸡和明天的白切鸡有差别,今天的叉烧包和明天的叉烧包不统一……整个西关美食近千种,同一个菜名可能有百种味道。
荔湾区市场监管局应需而动,在美食标准化这个基础工程上重犁深耕。以标准为例,该局联合区内陶陶居、广州酒家等龙头粤菜餐厅,率先制定并抢先发布了西关特色美食省级地方标准。标准中明确规定西关美食应凸显粤菜“清、淡、鲜”的饮食特点,做到“不鲜不食、不时不食、讲究时令、用料广博”,并区分菜品类、点心类、饼食类、粥品类、粉面类、甜品类、小吃类、手信类等多个门类,分别细化具体标准,做到商家各种出品色、香、味、形高度一致。
该局与区人社部门联合,常态开展最具西关韵味的粤菜师傅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对美食商家进行规范化指导,帮助其理解并落实美食标准。将标准化运转成效突出的美食商家作为示范点,通过媒体专题宣传、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打造美食界的龙头店、网红店,扩大进而普及标准化建设成果。
该局接下来还要将西关美食标准化与非遗文化融合,指导发布广式拉肠、广式云吞面等传统小吃团体标准,分门别类设立美食博物馆,让文化成为升华西关美味的新助力。
提升“知名度”
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市场。如何打造西关美食产业品牌是荔湾区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据统计,仅方圆不足0.3平方公里的荔枝湾涌一带,各类美食店铺就多达近百家;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食肆的密度更大。
这些店铺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化程度不高,加之部分美食店铺经营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且网络营销手段运用不够,导致食客对店铺的忠诚度依赖度比较脆弱。
荔湾区市场监管局,提出打造美食专区思路,以餐饮龙头企业和品牌店为切入口,通过集中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其焕发新生,搅活西关光复老字号品牌概念店、创新老字号新国潮一池春水。举办永不落幕的美食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通过集中展陈、互动体验,推动西关美食入脑走心。
因地制宜推出上下九-永庆坊“传承经典美食区”、沙面岛“欧陆风情的渔人码头美食区”、陈家祠“现代风格赛博风情美食区”等专区,不断丰富西关美食内核。现在力推的2条西关美食巴士专线已投入运营。此外,还推出美食Logo,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发动数以万计的西关街坊参与,先后设计并发布品味西关系列品牌徽标和吉祥物“慧食猫”(粤语谐音“为食”)形象,实现西关美食从概念化到具象化的转变。深入开发设计品味西关区域公共品牌系列IP,持续优化品味西关微信表情包、慧食猫系列周边文创产品,丰富拓展美食Logo的内涵外延。精心绘制西关美食打卡地图,开发运营网上品味西关美食小程序,目前刊印传播的烟火卷、传承卷、滋味卷美食地图已收录代表性美食商铺81家。
据初步统计,因品味西关品牌加持,西关美食产业在今年春节较去年同比增收15%的基础上,国庆假期又直接拉动餐饮消费1亿元,成为刺激荔湾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文、图|记者吴珊通讯员周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