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硬核工业拥抱自然风光
黄河包头段出现“落日绘流凌”的独特美景。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绿色转型为驱动、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绿色发展成为包头市最迷人的底色。夏季,南海湿地公园碧波荡漾,千羽振翅,一群红嘴鸥在这里翩翩起舞,这些从西伯利亚长途跋涉而来的小精灵们将包头作为歇脚的驿站。我市构建了“保护区+公园+重要湿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管理机制,建成黄河流域高纬度段面积最大、西北地区东西跨度最广的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漫步于湿地公园,碧波荡漾的湖面、错落有致的植被、翩翩起舞的鸟类,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这片湿地不仅是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市民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腾格淖尔湿地,这片曾经干涸了30多年的湖泊,如今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色。15205公顷的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圆满完成后,腾格淖尔湖的蓄水量恢复到1亿立方米,水位上涨到历史最高。这不仅是包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包头市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我市也曾一度面临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束缚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面对新的挑战,全市生态环保系统坚持“有解思维”,增强“敢解”的勇气、提升“善解”的能力。在大气治理方面投入巨大,成效显著。
近三年来,已投入超过百亿元资金,实施了100多项大气治理工程,治理点源近6000个,此外,积极构建清洁采暖格局,取缔了城市建成区所有燃煤锅炉,利用三年时间实施了清洁取暖改造,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市民提供了更加清洁、环保的取暖方式。除工业排放和燃煤污染外,施工工地、拆迁工地、裸露渣土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市集中整治了752个相关工地,有效减少了扬尘污染。创新发展“散改集+新能源”的绿色运输模式,构建起全市蓝天云智慧监管平台。
近年来,我市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等几项重点任务,与美丽包头建设一体协调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三年行动”10万亩,让大青山南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积极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到38万亩,有力地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还为包头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不同区域,创造性地探索出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等多种“两山”转化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绿色发展成为我市最迷人的底色,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相融
为了深入挖掘黄河独有的文化资源,我市在黄河之畔精心打造了两大文化地标——“黄河风情园”与“黄河大集”,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的怀抱中。“黄河风情园”以其独特的韵味,将黄河的磅礴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景观都诉说着黄河的故事,让游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黄河九省沿岸的特色商品和民俗文化在此处汇集,游客在品味美食、观赏民俗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精心策划推出了“黄河观凌周”活动,将黄河自然资源转化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景观体系和产业体系。如今,黄河景区已成为包头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站在黄河之滨,望着那滚滚东流的河水,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黄河之滨很美,包头很美!”这份美,源于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民对黄河母亲河的保护。
在包头,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工业力量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森;通讯员:刘鸽)